小农水浇开“幸福花”
青东公路,一条贯穿整个青原区的主动脉,被称之为青原的“生命线”。深秋时节,车子在青东公路上行驶,像一叶扁舟航行在无际的大海上,金黄色的稻浪一浪接一浪扑过来,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眼前景象已为笔者给出答案。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夺取大丰收,离不开小农水的有力支撑。近年来,青原区以全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为撬杠,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企业资金、社会资金和群众折资,形成“多条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水利投入新格局,合力打通农田“最后一公里”,引来小农水浇开“幸福花”。
小农水覆盖九成农田
10月20日,被誉为青原“粮仓”的白云山灌区秋收开镰了,一台台收割机穿梭在田间,转眼间,收割了一大片。山清水秀家庭农场负责人罗龙军正在田间指挥工人们装袋、运粮、装车,忙得不亦乐乎。“今年虽多次受灾,但收成还是比去年好,亩产估计突破千斤大关,全靠了小农水帮忙,能排能灌,稻田不受淹。”罗龙军脸上堆满了笑容。
罗龙军介绍,这里虽是鱼米之乡,雨水充足,但由于沟渠、水库等水利设施长期没人管、没钱修,破损严重,淤塞严重,一些本来旱涝保收的田块也只能靠天吃饭。前些年,水利部门在这里为群众加固水库,疏通沟渠,平整土地,把小田变成大田,建成高标准农田,不仅实现了引水到田,而且方便了机械下田作业,还增加了耕作面积。
罗龙军为笔者算了一笔帐:他家承包土地2000亩,按照每亩平均增产100公斤计算,他每年可多收粮食20万公斤,以现在的每公斤2.66元市场行情,一年至少增收50多万元。
受益于小农水建设,不止罗龙军一人。2010年开始,青原区连续6年实施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按照“试建先行、细节把控、破坏验收”的要求,实行零报告、周调度、月点评,加快建设进度,强化工程质量,努力把小农水建成“民心工程”。全区共投入资金1.43亿元,整治渠道1822公里,衬砌渠道1262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8.6万亩,占耕地比重超九成,达到91.18%。
时下,一片片“田成方、路相通、渠成网”的高标准农田,在青原大地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田园风景线。
小农水助力精准扶贫
走进天玉镇逸乡园苗木基地,感觉空气都有点甜,心情也舒畅了。在基地负责人王女士的陪同下,笔者参观了基地建设。只见苗木葱翠,鲜花竞放,在细细的、密密的水流滋润下,个个精神抖擞,处处充满春意。
王女士介绍,创业之初,基地规模只有1500亩,推行“基地+农户”模式后,吸引附近400户农民以土地入股,迅速扩至7000多亩,甴于水利设施没跟上,部分地块缺水,不少花卉苗木枯死,损失不小。2014年,水利人送来“及时雨”,基地利用小农水资金,修筑山塘,开挖水沟,铺设管道,把水送到基地任何地方。目前,基地建成以草莓、火龙果、圣女果等为主的高效经济釆摘园,以罗汉松、五针松、杜鹃花等为主的精品造型苗木生产基地,以井冈蜜柚、绿色蔬菜、特色瓜果等为主的实用技术实践基地,每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以上,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个,困难群众优先就业。
在釆摘园,笔者采访了正在为苗木浇水的困难群众徐作柏。他告诉笔者,他夫妻俩都有残疾,一双儿女在上学,因没技术特长,又干不了重活,日子过得艰难,被列为黄卡贫困户。土地入股后,他们优先进了基地工作,他负责种植浇水,每天工资100元,妻子搞保洁,每天工资60元,加上年终分红,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红利往后会越多,“明年脱贫没问题,好日子要来了!”憧憬未来徐作柏充满信心。据了解,逸乡园基地已吸纳徐作柏这样的困难群众14户。
近几年,青原区按照“贫困群众优先、美丽乡村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水利基础保障作用,支持贫困村做强设施农业、做靓美丽农村、做实民生福祉,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个、农产品示范基地100多个,带动发展专业合作社128家、家庭农场50多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三品一标”农产品26个,已全覆盖25个贫困村,4000余名困难群众摘帽脱贫,还有7000名困难群众将于今明两年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