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贫困县”作古了谁还会“恋穷帽”?

21.03.2014  11:13

  “该戴帽子的戴帽子、该摘帽子的就摘帽子,不能让贫困县越扶越多。”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在今年的两会上表示,列入本届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的农村扶贫开发法,将对扶贫重点县的确定和退出机制做出规定。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坦言,贫困帽含金量比较高,退出没好处,“所以重点县干部群众不愿意退,也不敢退。”(3月20日《人民日报》)

  贫困县诱人之处,就在于巨额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按照“最优选择”效应,谁戴穷帽谁受益,因此谁都不想脱掉,于是,一些地方甚至将“保穷帽”当做了最大政治任务;而没戴上的,则通过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弄一顶来戴。去年某地申报贫困县成功后拉横幅大肆庆祝就是极端写照。

  解决“恋穷帽”现象,目前的思路大致两个,一是设法调动“脱帽”积极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采取正向激励措施;二是完善进出机制,按照发展水平排序,“高出低进”。然而,这两点都只具有导向价值,说起来容易,真正可操起来难度颇大。比如某县领导评选感言“不图个人升迁,只想百姓实惠”,那这样的激励就没有作用。完善进出机制“依靠监测评估体系”,那故意压低经济指标又注定很难避免。再者说,离全面建成小康还仅剩6年时间,进退机制却还在娘胎等5年,何时“足月”“出生”?

  对贫困县给予扶贫基金及优惠政策,目的就是通过上项目等,培养自我“造血”功能。但现实是,扶贫基金一旦到了基层,往往就不是原来的那个味。比如有的地方在上项目上完全靠领导拍脑袋决定,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有些偏远地区甚至直接将扶贫款当成了救济款,乱撒胡椒粉,人人摊一点,血没造成,“输血”也是杯水车薪丝毫不起作用。尤其是,扶贫资金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去年国家审计署对广西等6省区1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年至2012年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在审计抽查的12.4亿元财政扶贫资金中,违法违规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就达到2.34亿元。

  国家贫困县政策在帮扶落后地区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无疑的,但世易时移,贫困县政策利弊权衡之下,何去何从,应该有新思考。对于“恋穷帽”现象,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曾经说过:解决该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从政策层面取消评定贫困县,让“贫困县”这一概念作古。这个说法最有力依据,就是贫困在中国当下,已不再以整县的形式呈现,二主要集中于低收入人群。我们如果承认这个事实,那么,在政策上,就应做出相应变化,乃至从政策层面取消贫困县评定。“贫困县”作古了,谁还争抢“穷县帽”?

  没有了贫困县,并不是说贫困就消失。但接下来的帮扶,必然会变得更有针对性,因而,有限的扶贫资金更能用在刀刃上,花在该花处,让真正贫困的地区和人群尽快走出贫困,最终走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