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拿走市场上的行政保护(一线视角·督查手记)
让“红顶中介”不得不走出行政依赖,主动去面对闯市场这华山一条路,这样的釜底抽薪,对改革来说无疑是强效助推剂
“谁符合资质、谁服务好价格优,我们就选谁,这才是市场的逻辑。”近日,记者跟随国务院办公厅“放管服”专项督查第九督查组,在云南省“投资审批中介超市”亲历了一场网上竞标,对市场配置资源的逻辑有了更深的体会。
当时,一家医院正就其新建住院楼的环境影响评价服务招标,前期报名并通过审核的两家中介公司需要在30分钟内以竞标的方式决出胜负。整个项目基准定价为7.7万元,招标方设定了“触底价”: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最多可压低25%。然而,竞标双方一开始都“抠门”地给出了下浮0.1%、0.2%的报价,让人不禁怀疑能便宜多少。突然,屏幕上出现了“下浮25%”的信息,来自河南的一家中介公司给出了招标方设定的“触底价”。接着,昆明本地一家公司也给出了同样的报价。根据招标规则,多于一家公司给出最低价,将用电脑摇号来选择中标者。最终,幸运女神青睐了远道而来的一方,而招标方则省了近2万元中介服务费。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清理“红顶中介”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一个投资项目往往要涉及几十个审批事项,10多个中介服务环节,依靠行政资源垄断经营的“红顶中介”,缺乏有效监管,不仅不能帮助企业提升办事效率,反而可能成为项目审批提速的“中梗阻”。正因此,云南省率先在省市县三级建成统一且共享的“投资审批中介超市”,目的是让“红顶中介”失去生存土壤。
在各地的“放管服”改革中,让行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脱离行政保护,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然而,许多“红顶中介”与政府部门只是“形式上的脱钩”,还有各种或明或暗的联系,让这项改革低速运行。统一的“投资审批中介超市”,让他们不得不走出行政依赖,主动去面对闯市场这华山一条路。这样的釜底抽薪,对改革来说无疑是强效助推剂。
不仅如此,云南还彻底把“鱼塘”打开,让省外的“鲇鱼”也能进来搅动一池春水。2017年春,云南省三级共153个以网络为主、实体为辅的投资审批中介超市全部建成运行,一库入驻、全省执业,一单管理、规范服务,省内省外机构,一视同仁。截至目前,已有600余家省外中介机构入驻,占全部入驻中介的23%。据介绍,通过公开竞争,中介服务费用大幅降低,综合降费达36%左右。
在这一改革中,政府部门的角色转变至关重要。云南省在“投资审批中介超市”平台上建立了业主、行业主管部门、行政审批大厅管理部门三家“打分”的评价机制,如实地记录中介机构的16种不良行为,并“原汁原味”地向社会公开,将选择权交还到服务购买者手中。企业、群众通过“货比三家”,选到质优价廉的中介服务;经得住市场竞争的中介机构,生意蒸蒸日上。
督查组在调研中也发现,由于历史原因,一些领域具有相关资质的中介机构仍然偏少,竞争不够完全;由于政府部门信息“孤岛”依然存在,平台归集的中介信用信息还不够全面。然而,有一点毋庸置疑,越早走出保护伞的市场主体,就越早能在百舸争流中锻炼出更坚实的臂膀,反过来推动“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入,让营商环境的优化走向良性循环。(朱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