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地区贫困村引源头 活水浇灌幸福之花
去年我省完成76万人脱贫,798个贫困村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3.3%。能在脱贫攻坚首战之年实现脱贫的贫困群众和贫困村,大部分属于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平原地区的贫困村就是其中的代表。
平原地区的贫困村一般区位条件相对较好、贫困程度不是太深、资源禀赋不会太差,但由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发展短板,造成了贫困。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我省以精准为核心,精准分析这类贫困村的贫困原因,下绣花功夫精准施策,补齐发展短板,疏浚发展源头,着重从产业扶贫入手,找准脱贫致富路子,从强化基层基础为切入点,构筑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不断引产业和机制“活”水浇灌幸福之花。
“输血”解决的是基本保障,“造血”则解决长期发展,产业长效造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基础的根本。我省强化分类施策推进产业扶贫,在业态上,依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业及服务业等。在经营形式上,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扶持其通过加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探索通过资产性收益扶贫,增加收入。在组织形式上,推广“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组建一个合作组织或选择一个龙头企业、设立一笔扶贫信贷通、落实一种部门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开展产业扶贫到户工程,一揽子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目标不准、资金短缺、经营分散等难题。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贫困农户将承包土地出租给龙头企业,将产业扶持到户资金投入龙头企业,到龙头企业打工或返租倒包发展产业,贫困农户可获得租金、股金和薪金等。据统计,去年以来,全省已下达产业扶贫资金9.3亿元,将产业脱贫攻坚工作扩展到全省所有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
“脱贫攻坚,给钱给物,还得给个好支部,探出好思路。”我省始终把党的力量挺立在脱贫攻坚前沿,坚持脱贫攻坚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脱贫项目在哪里开展,党员作用就在哪里发挥,全力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以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在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复原退伍军人和其他乡贤中寻找人才、使用人才,选准用好贫困地区支部负责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同时,加强驻村第一书记建设,督促第一书记认真落实建设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等职责,全省贫困村和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全覆盖,贫困户全部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建立起乡村两级党组织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加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和提档升级,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精准扶贫的能力,增强基层干部“绣花”扶贫的能力。(相关报道详见B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