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4年医药行业网络舆情报告》
11月26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4年医药行业网络舆情年度报告》,对今年医药行业的主要政策、宏观舆情形势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同时,深度剖析行业热点事件,从营销传播、危机应对等方面出发,结合主流舆论观点,总结经验得失,为医药企业在新环境下的品牌建设、声誉管理提供了思路和策略。
舆论态度由冷转热 电商成行业新“蓝海”
《报告》分析认为,今年多项政策密集出台,医药行业迎来了重大变革,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自5月28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来,有关医药电商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持续激发市场热潮。意见稿中明确首次放开处方药电商销售,在业界引发巨大争议,成为舆论热烈讨论的重要议题。
《报告》发现,企业面对这一突破性政策的反馈,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一方面,不少企业、行业协会为“是否应该开放网售处方药”而上书奔走、争论不休;另一方面,九州通、以岭药业等企业选择迅速顺应政策形势,率先捕捉发展机遇,积极布局电商业务,建设线上品牌。
11月18日天猫医药馆公布数据,2014年天猫医药馆的医药类目“双十一”销售额同比增幅315%,OTC药品、医疗器械等医药产品热销,显示消费者购买药品、健康养生的习惯往电商迁徙。医药电商已成为医药行业、电商行业的“双领域蓝海”。
《报告》认为,随着“解禁大限”的临近,主流舆论观点经过多次探讨与碰撞,已从初期的观望态度转向乐观期待。虽然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内部对开放网售处方药仍有争论,但互联网是药品流通行业的大势所趋,随着未来配套政策与细则的颁布,会有越来越多的药品流通企业、生产企业“触网”,形成充分的市场博弈之势。
舆论质疑呈常态化中药行业舆情形势依然严峻
去年,一系列中药“涉毒”事件频发,同仁堂、云南白药、汉森制药等一系列知名中药品牌纷纷中招,中药行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2014年,舆论对于中药的争议呈现常态化趋势,这一特点在微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医生、专家学者对中医药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进行了长期、持续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民的认知和态度。
一些企业在陷入负面风波时,采取了“抛出阴谋论”、“跨省调查”等不恰当的应对方式,不仅未能澄清事实,反而对品牌声誉造成了进一步损害。
严峻的舆论形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各界对于中药企业“尽快建设标准体系、用科学的方式证明自身价值”的迫切期待。
舆论关切推动政策出台 后续反馈更趋理性
《报告》还探究了舆论与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舆论持续、密切的关注对政策出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医药立法、颁布低价药保障机制、保障儿童用药等重大政策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面对密集颁布的政策,舆论多持“冷观”态度,更关注后续落地实施的效果。“医改”被广泛认为是医药行业诸多问题的根源。
此外,《报告》讨论了当前大热的“冠名综艺节目”,以及开展公益活动等行为对企业品牌建设的作用,并结合具体案例,对云南白药、天士力、仁和、同仁堂、葛兰素史克等企业的危机应对效果得失做出评估,探究企业如何妥善应对突发危机、提升声誉管理水平。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