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势下地调工作的精准定位——2014年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之部署篇

20.03.2014  13:17

  如果将全力服务“358”目标比作全国地质调查工作在既定时间内的一段旅程,那么,随着“3年要有新进展”的圆满完成,2014年,这段路程将行至“5年有重大突破”的关键节点,成为全力助推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二阶段的目标的关键之年。这一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举国关注、各类地勘队伍的定位改革也都将交会呈现。在新形势下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又将如何开展呢?

  就此,在这次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专门做了一个工作报告,其中详细地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地调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其精髓的内容可以简化为——

  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新老项目交替,将调查任务全面调整到区域性基础工作上来。到2020年,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生态脆弱区、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重大地质问题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幅提高区域性矿产资源调查、水工环调查工作程度,区调、矿调、水工环每年完成工作量不少于50万平方千米,航空物探不少于20万平方千米。基本完成全国1:25万区调第一轮修测和主要农耕区1:25万土地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实现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完成重点海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45万平方千米。2014年要组织开展5个专项工作,预计财政投入91.26亿元,设置项目2571个,包括:地质矿产调查评价74亿元, 项目2476个;海洋地质保障工程2.74亿元,项目52个;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工程9.80亿元,项目29个;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与调查评价2.50亿元,项目8个;其它专项2.22亿元,项目6个。

  这份被所有与会者赞誉为“内容颇为具体,更具新意”的地质调查工作报告,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的话说,就是“写成太难了”。据介绍,起草小组修改超过30遍,汪民局长又历时7个半天反复增删推敲,才终于成型落地。这份报告对2014年的工作部署明确详尽,也的确带给人许多新的东西。

   重新准确定位地质工作的公益性

  理顺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关系,突出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在公益性地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市场能够承担的商业性地质工作,公益性地质工作要坚决退出。统筹协调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报告中这样的表述清晰、明确,而且态度坚决,毋须质疑。其实,这样的改革创新之举处处精彩呈现: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益性地质工作要以中小比例尺为主,重点开展区域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等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相关重大地质问题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基础地质工作覆盖程度和研究深度,定期更新国家基础地质数据。中央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开展中小比例尺工作;要充分尊重地质工作规律,小比例尺为大比例尺提供指导,大比例尺对小比例尺进行深化,两种工作互为补充;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确保两类工作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服务和促进商业性地质工作。要以深部探测项目和三维调查与覆盖区填图试点为先导,加快构建深部探测、中深部调查和覆盖区填图技术体系,深化成矿规律研究,抓紧部署一批项目,促进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以服务资源、环境与工程建设为目标,支撑国土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服务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治理与水土污染修复等,调整完善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显著提高地质基础信息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商业性地质工作。

   强调生态文明对地调工作的统领性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举国关注且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地质调查是先行之先行,当然且必须有所作为。汪民副部长在报告中谈到这部分内容,足见创见性与开拓性。汪民说,坚持以大地质观推进工作,围绕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创新理论,革新技术,着力构建从微观、宏观到宇观,从地表到深地、深海、深空和深时的探测与监测体系,建立大数据集成平台,提高资源环境综合调查程度,深化对自然的认知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打牢基础。坚持以大资源观推进工作,勘查开发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相互配置,注重环境影响和生态响应。坚持以大生态观推进工作,统筹考虑土地、水、海洋、林业、矿产等各类资源环境,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力加强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综合调查与评价,研究地质作用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城乡建设的约束,以流域和构造体系为单元,系统开展环境地质、生态地球化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推进城市、海岸带和荒漠化、石漠化地质调查,为国土规划和生态红线的划定提供依据,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全面服务生态环境建设。

   图幅带专题”成业务工作部署新亮点

  着力支撑地质找矿当然仍然是地质调查工作的重中之中。报告如此部署:在整装勘查区、成矿远景区和重点成矿区带,部署1:5万矿产地质调查16万平方千米。查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总结成矿规律、评价资源潜力,发现找矿线索,圈定一批找矿靶区,带动商业勘查,促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快潜力评价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实现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常态化。加强“三稀”、重要非金属等新兴产业矿产资源和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等非常规清洁能源调查。开展深部成矿地质背景调查与研究,完成矿集区、油气盆地4个重点地区三维地质调查试点;开展老矿山深部与外围调查,探索浅表和深部综合找矿新模式。开展沉积盆地多能源综合评价和油钾、煤铀兼探,推进多矿种综合评价与综合利用。

  对于其它的地质调查工作,报告也部署得非常明确。

  完善中长期规划。今年,“图幅带专题”的工作形式成为修订完善地质调查中长期发展规划,调整优化各专项实施方案,明确各业务领域比例结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实现专业和区域布局科学化的新措施。按照“图幅带专题”的工作方式,科学部署项目,建立起符合专业特色、科学动态的评估调整机制。明确设定项目总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年度预算与成果产出长周期协调促进,确保项目年度计划与财政年度预算一致,提升科学部署水平。加快基础地质调查。持续推进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加强重要生态脆弱区、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重大地质问题区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开展1:5万调查。创新区调工作方式,按照“图幅带专题”,开展相关基础地质问题研究。开展技术方法试点和示范,完成关键构造带、经济区等6个不同类型区三维地质调查试点,继续推进森林沼泽、浅覆盖、西南岩溶、平原等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和中澳合作创新填图试点,加大综合方法调查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创建图件更新机制,完善不同尺度成果集成与系列图件编制,开展区带、区域、全国多层次的成果综合集成,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性大成果。

  全面推进水工环调查。加快重要生态脆弱区、城市群和重要经济区、工程建设区水工环综合调查,安排1:5万调查18万平方千米,包括在西南岩溶、乌蒙山、太行山、三江平原等贫困缺水和粮食主产区,安排以水文地质为主的调查7万平方千米;在汶川地震灾区、三峡库区、西北黄土高原等崩滑流高易发区,以及桂中、湘中等岩溶塌陷区,安排以地质灾害为主的调查4万平方千米;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等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及重要矿集区,安排水工环综合调查7万平方千米。在主要农产区和扶贫区,继续开展1:25万土地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安排8万平方千米;开展1:5万试点,安排1万平方千米。服务地下水、土壤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完成全国地下水污染摸底调查,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调查,加强区域地质环境规律研究。推动实施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支撑国土资源管理。继续大力支撑开展国土资源战略与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保障程度研究、矿产资源综合评价与区划、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调查与动态监测、全国矿山卫片执法检查“一张图”遥感调查和矿山 “三率”调查等工作。启动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示范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调查评价试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社会化服务。改进资料汇交制度,加强数字化原始资料汇交,明确汇交时限和要求,制定处罚措施。研究建立资料信息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产品标识、服务质量评估等标准。健全完善服务产品体系,及时转化公开资料信息。

   公益性队伍建设成新焦点

  报告指出,当前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一线科技人员缺乏,专业力量还比较薄弱,全局自身力量承担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任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业务结构亟需调整。要加快队伍结构调整,促进地方和院校公益性队伍建设。要以项目为带动,通过三年左右调整,保证全局主要专业力量转移到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上来。

  同时报告还对各单位提出更明确具体的要求:今年各单位要根据业务特点、专业优势和工作需要,制定专门规划,合理分工,明确任务,细化要求;各单位要根据局总体规划,制定调整计划,进一步明确业务定位,落实目标任务,调整业务结构,推进人才队伍和业务平台建设。武警黄金部队要进一步推进业务调整转型,充实力量,提升承担基础调查的能力与水平,妥善处理好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与矿产勘查成果处置的关系。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成为地方公益性队伍建设的新机遇。各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工作定位,加强承担公益性工作的能力建设,推进队伍结构调整,进一步建实建强。完善地方公益性队伍能力评估制度,没有通过评估的不得承担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新开项目。为保障公益性地质工作资料的及时汇交和社会化服务,今后安排中央地质调查项目,对不涉及矿业权的单位优先予以考虑。院校地质调查院要通过承担任务,推动调查与科研和教学的相互结合,促进新理论、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对中央管理的行业地勘单位,在改革推进过程中,继续实行项目联系、业务指导的工作方式。

  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局人才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局5项人才计划落实。启动实施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聘计划,争取在海外高端人才引聘上有所突破。开展优秀团队培育计划首批遴选,着力加大院士后备人才和优秀团队培养。组织好第二批高层次地质人才培养计划和第四批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人选遴选,继续抓好党政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工作,加强各类人才培养使用,激发调动各层次人才积极性。各单位都要重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着力造就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和科技领军人才。

   着力提升软实力

  如何提升地调工作的软实力?工作报告中也有详尽的阐述。

  推动科技创新。一是完善创新机制。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和评价相对分离、互相监督运行机制;培育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初步建立适用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等不同类别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探索科技成果参与劳动分配的办法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采用新技术新装备,以信息化促进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二是推进业务平台建设。尽快建成一批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专业中心;积极为新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创建提供条件;建立支撑学科发展的科学观测基地网络,整合优势资源组织申报国家野外观测研究基地。三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申报地壳深部探测等重大科技专项,大力推动973、863等重大项目立项,组织全球性、区域性重大地质问题和基础理论研究创新。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展卫星与航空勘查技术研发;继续推进实验测试网络监管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四是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转变业务管理职能。完善管理体系,健全项目管理、业务运行和质量监督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业务管理体系;狠抓项目质量;创新工作机制,重点加强需求调研,深化部署研究,科学设置项目,抓好质量检查与监督,组织好成果验收,及时推动社会化服务。

  改进经济管理。规范项目委托程序,完善项目合同管理。对局属单位,项目以计划安排为主,探索建立内部竞争机制,全面实行新立项目负责人竞争遴选。对局外单位,项目安排以优选方式为主,实行合同管理。加强预算的精细化管理,细化预算要求,严把预算审查,严格预算执行。借助社会审计机构,加强经费使用情况审计。开展项目预算绩效评估试点,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突出强调地质调查成果保密的重要性

  地质调查工作成果,是制定国家和地区地质工作计划,满足社会对矿产预测、矿产普查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旅游、自然认知等社会需求,以及为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和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等提供重要依据,直接涉及政策制定、国情安全等国家机密,所以,保密工作被第一次写进了工作报告。

  报告要求,要抓好安全生产与保密工作。按照“一岗双责”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加强野外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措施得到落实。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新发布的保密法实施条例,加大保密宣传培训,严格规范涉密资料管理,全面清理个人私存和长期占有涉密资料,准确界定涉密事项、涉密人员、涉密计算机和存储介质,完善规章制度。要加强保密管理监督考核,加大检查力度,认真排查整改隐患。对管理不严,措施不力,造成失泄密的,要坚决严肃处理,并追究一把手和直接管理者与使用者的责任。

  预则立,谋则成。部署有了,措施有了,下一步关键是真抓实干。所谓春华秋实,我们尽可期待。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
姚增科在宜春市看望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
  本报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政协新闻网
江西省政协: 贫困县“清零”背后的政协力量
蔡久伟   “于都县、兴国县、宁都县、赣县区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