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差距大 年轻人更青睐外出闯荡 中年人返乡就业为陪读
2月6日,34岁的杜文华在吉安火车站坐上了开往厦门的列车。春节过后,许多当地年轻人像杜文华一样,依然选择到外地打工。
而在吉安火车站门口,吉安市青原区人力资源部门为辖区企业招人而临时设置的招聘棚却鲜有人光顾。
年轻人不愿留在家乡
记者的家乡就是吉安县大冲乡泉溪村,村子后面是绵延起伏的群山,前面则是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溪,地理位置较偏僻。家乡的年轻人中,大多数选择出外打工。过年前,所有年轻人都回到家乡,一时热闹非凡。年一过,则各奔东西,村庄又恢复冷清。
由于吉安园区企业普工、技工缺口大,当地想趁春节务工人员返乡之际,将这些人留住。今年春节前,村里对在外省务工已回乡的年轻人一一登记,登记内容有打工地点、薪酬、联系电话以及有无回乡就业的愿望等。
按理说,选择在县城工业园区打工应该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一来可照顾妻儿,一家人天天团聚;二来还可在家乡种上几亩田地,多些收入。可是,最终选择留下的人却不多。
杜文华一直在厦门打工,在一个小区当保安,由于孩子还小,妻子留在家乡照顾一家老少。他说,自己月薪近4000元,扣去房租、吃饭开销,月存2000多元应该不成问题。
记者问他,为何不肯留在家乡务工。杜文华说,在县城当保安每月工资不到1500元,扣除生活费就所剩无几。
村里一些没有结婚的年轻人更不愿意留在家乡打工,他们更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杜星华是个未婚青年,数年前从浙江一所大学毕业。从浙江一家公司回来后,他也有过回家乡工作的想法。不过,在家乡工业园区几乎找不到他擅长的专业工种,工资又不合心意。无奈之下,他只好到上海寻求发展。几经拼搏,现在已站稳脚跟,因其所学专业吃香,加上历练时间较长,月薪已达上万元。
中年人为孩子返乡
在泉溪村,留在家乡工作的多为一些年过40岁的中年人。杜永和以前也在厦门务工。大儿子上初中后,他就义无反顾地回来了。别人都知道他的心思,回到县城可以督促孩子学习,让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两年前,儿子考上了一所有名的军校。现在,第二个孩子正念高三,学习成绩也不错,正等着“收获的季节”。
家乡的长辈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哪怕在过去贫困时期,也要勒紧腰带、或是东拼西借,让孩子上学,长辈们觉得孩子考上大学才有出息。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为了孩子能学有所成,不少中年人选择在家乡县城务工,杜秋根就是其中一个。他原来也在厦门打工,孩子念高中后他就回到县城工业园区务工,目的与杜永和一样,怕自己不在身边孩子调皮影响学业。去年,孩子考到了省城一所大学。
薪水差距致劳动力外流
大年初六、初七两天,吉安火车站、吉安中心车站前都有公司在摆摊招人,但效果不明显。杨明拿了几份招工简章,咨询几家企业后,还是觉得工资低了些。他表示,今年还是要到外省打工,趁年轻多挣些钱。
一名企业招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自大年初四起,就开始在吉安火车站前的招聘点招人,数天时间内真正有意向的仅10多名中年人。这名工作人员说,本地工资比沿海地区要少得多,是留不住年轻人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年轻人都想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认为外面的机会多,发展空间大。
车站候车室里,流动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依然选择远走他乡,到外省务工,去开创自己的一番天地。
省社科院一名专家表示,一些年轻人读的都是职高,快毕业时,学校就组织和沿海省份签好了合约。另外,现在本地的工资水平确实和沿海存在差距,导致吸引力不足。虽然沿海的物价水平高,但是如果平时节省点,在外务工的收入还是要大于在家乡的收入。其次,在外打工的人,其关系网已形成,已适应当地生活工作环境,他们很难摒弃自己多年来在外的积累,而重新开始。(本报记者杜金存)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