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首届高考江西考生仅1151人(图)
今年的高考已经告一段落,无数学子在苦读12年后,将迎来人生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是一个每年都备受关注的日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建国后的第一次全国高考发生在1952年。也就在这一年,江西的学子们第一次不用奔波千里即可报考外省学校。2014年全国高考江西报名人数32.5万人,而1952年该数据仅为1151人。
1952年首届高考一天要考四门科目,学子备考压力巨大。
江西第一次设置考场
记者从江西省教育厅了解到,1952年以前,高校录取的方式主要是各高校自主组织考试,经过几年分区统考和联考的过渡,终于在1952年实行了第一次全国高考。从此,中国高校招生进入“高考时代”。
对于江西考生而言,最显著的变化是,终于可以不用千千迢迢赶赴外地才能报考省外的学校。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便属于“不走运”的那批江西考生。据其回忆,1951年王义遒从江西南昌的高中毕业后,想要报考清华、北大,但当时江西没有考点,他只好从江西到河南新乡参加考试。“考试头天下午,我一下火车,就跑遍新乡全市,打听考生接待站,毫无下落”。当时在新乡连一家像样的旅馆找不到,王义遒走了小半天,筋疲力尽,勉强在一个骡马大车店歇脚“结果因为臭虫袭扰,一夜未合眼,影响了第二天的考试,于是天黑后就回到考场把课桌拼起来睡觉”。
这样的情况是当时全部江西考生都要面对的难题。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招生规定,要求所有高等学校实行统一招生考试。1952年,江西设了南昌、上饶、赣州、吉安四个考区,大大方便了考生。
填志愿一边倒选工科
记者从江西省档案馆资料查阅了解到,当时投考志愿分系科志愿和学校志愿两种。填报志愿的办法是先系科后院校,系科志愿可填报3个,每个系科志愿可填报院校志愿5个。所填学校志愿中外区学校不得超过学校志愿总数的1/3。
79岁的吴桂生老人是第一次高考的参与者之一,据其介绍,那时信息不发达,对省外高校的了解十分有限。“清华、北大自然谁都知道,不过要报什么专业完全没有头绪。”因此,当时全国编印了《升学指导》发给考生,其中介绍了高校设置的各系科、培养目标、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年限以及将来毕业后可能担任什么工作等。
虽然有《升学指导》的帮助,但当时考生填报志愿仍比较盲目。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内高考研究权威刘海峰曾提出,在1952年第一次高考中,报考工科的人特别多,并且集中在某几个专业。记者了解到,在当时的江西情况同样如此。
吴桂生告诉记者,在当时选志愿有很大的倾向性。“后来师范院校‘火’过一段时间,但在那几年填报师范的人很少。大家觉得工人最光荣,所以热门的都是工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52年,国家还曾动员报考师范院校。但显然效果不大,直至1953年,赣州专区无一人愿报师范,吉安专区只有4人,南昌考区90%以上都想报考工科,后经引导才有所调整。
八个科目全部得考
1952年以前,江西曾参加所在中南区的局部联合招生,联合招生考试科目分为三大类,其中国语文、政治常识、外国语(俄文或英文)为共同必考科目,不同的学院分三类加试不同的科目。
而1952年实行全国统一招生后,为了统一考试科目,将考试科目统一规定为:政治常识、本国语文、中外史地、外国语(俄语或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按照要求,八个科目的考试全部都要参加,在录取时,根据系科类别,不同录取标准,此外音乐、美术、戏剧、体育等系科此外还需另行加试。
虽然文理科统一考试科目,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人员工作量,便于统一操作,而且各学科录取时有具体的标准。但是作为高考项目,考生对于文、理科全部课程都必须复习,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增加了考生负担,使考生一直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过度疲劳,严重的影响了考生的身心健康。
吴桂生告诉记者,他印象中,经常听到有同学在备考时劳累生病的事。他感慨道:“其实以前的人身体更能吃苦,但是(学习)底子差,备考压力又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