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 治疗“恐聚症”不妨理性看待成功

20.02.2014  11:22

  “……都来嫉妒你,看你炫出的家底;都来羡慕你,看你秀出的传奇;兴奋的相聚还有兴奋的一个你,个个都是表演的影帝……”一首名为《恐聚族之歌》的改编歌曲近日在网络上疯传。春节里,不少人都要赶赴几场为“怀念青春”而组织的同学聚会。本是回忆纯真年代的聚会似乎有些变味,有人在炫富攀比,有人为寻求利益,面对昔日“同桌的你”,不少人“恐聚”了。(2月19日《福建日报》)

  的确,对于很多人而言,参加聚会的目的就是重新拾起流淌的青春,感怀流逝的年华,认真体会那心里久藏的情感。但是,如果在聚会过程中,将炫富的举止和态度贯穿于其中,的确会让很多人产生腻烦心理。诚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人生转变确实存在,但不能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人为的横亘在同学之间。就笔者来看,每个人只要转变心态,变换思路,“恐聚症”其实并不难治愈。

  再次聚首,很多同学的成功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甚至会造成自己心理方面的巨大落差。其实,每个人不必过度纠结于他人的人生事业是否成功,只要他们的成功是靠自己的努力,不违法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每个人就该对他们的成功报以掌声和欢呼。而且,很多人的成功,也并不是偶然的,他们也从基层做起,从最艰苦的工作干起,慢慢的将自身的财富累加起来,并最终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功。

  从这个角度而言,当我们在为他人的成功而心生郁闷时,不如认真反思自己为何不能像他人一样去奋斗、去拼搏。自己不能成功的原因又在哪里。如果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同学们的炫富行为,相信我们也不会从内心对同学聚会心生恐惧感,而是将他们的炫富举止当成审视自身事业的标杆,其背后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所以,在同学中间,大可不必纠结于他人的成就,而是多多考虑自己与他人在工作和事业中的差距,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弥补和追赶。

  换个角度而言,很多人之所以患上“恐聚症”,很大程度上因为自己不如他人成功所致,但是他人手中的钞票多了、房子大了、车子好了就等同于成功吗?对于成功的定义,其实具有很多种,赚钱多、住的好、开豪车等“大款行为”固然是一种成功。那么,知识的积累、人格的成熟、家庭的和睦等等难道就不是成功吗?金钱标签下,成功固然局限在物质方面,而抛开“金钱决定论”,成功则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所以,我们不妨将成功的定义放的宽泛一点,多多考虑成功背后的深层次涵义,只要自己活的幸福,活出价值,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说到底,对于同学聚会,不必非要在是否成功上过度纠结,只要端正心态、理性认识,“恐聚”完全可以转化为“盼聚”。对于我们每个人,还是放下心理上的沉重包袱,与同学之间形成坦诚的沟通和交流,去体会同学之间再聚首的那份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