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三公经费”为零就是好事?
近日,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在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上公布的“三公经费”引起了关注。2012年,该局“三公经费”决算数据为2700元,今年则为零,这些数据引发了部分网民的质疑,这样的数字是否可信?(《中国青年报》11月24日)
在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普遍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云南省招标采购局2012年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决算支出均为0万元,公务接待费决算支出也仅有0.27万元,如此小规模的“三公经费”给公众的感觉或许应是“叹为观止”了。那么,云南省招标采购局真的严格贯彻了“三公经费”相关规定,相关项目经费支出真的为零吗?“三公经费”在当前的语境下真的是越少越好吗?
从公众的心理预期看,当然希望包括云南招标采购局在内的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能够严格贯彻三公经费要求,把“三公经费”压缩压缩再压缩。但从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反映出的信息看,其单位虽然公车编制为9台车,但目前没有实际使用的公车,相关公务出行需要乘坐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乘坐公共汽车的相应费用并没有包含在“三公经费”当中,虽然此项表述表面上符合财政部关于公车经费的相关要求,但公务出行乘坐公共汽车所支出费用难道不是公车经费的必然延伸和应有之义吗?云南省招标采购局是否可以公布一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相关支出呢?
在“三公经费”支出的管理上,同一个项目,不同的单位支出费用有的相差几倍十几倍甚至几百倍,在当前财政预算决算等并不十分严格和规范的情况下,此项数据是不是单位真实的资金支出,或者仅仅是账面数字反映,很难说是哪一方“三公经费”存在问题,但云南省招标采购局相关两个项目“三公经费”支出为零,确实有欲盖弥彰的嫌疑。
在现实当中,一些单位的“三公经费”确实下降了,但却是通过把“三公经费”转嫁给下属单位由下属单位埋单、把消费金额隐藏在项目预算开支等方式来做小“三公经费”数字,这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这种表面的伪装和粉饰虽然让“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虽然短暂赢得了人大等监督部门和群众的赞赏,其本质却让外界对相关单位“三公经费”的监督更难,性质也更为恶劣。
在“三公经费”管理越来越规范的趋势下,要求县级以上单位及时公布“三公经费”正在拓宽公众对“三公经费”监督渠道,这也是改革“三公经费”的积极实践和开头,推行“三公经费”“一把手”负责制,详细规定“三公经费”标准和项目等也在一些地方实践中正在推行,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对于其他地方完善“三公经费”管理有借鉴意义。
“三公经费”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必然将成为一个必选项,“三公经费”支出下降也必将是未来趋势,但这种下降不应是转嫁、粉饰得到的,而应是在规范完善“三公经费”标准,严格“三公经费”规模,严格贯彻“三公经费”要求下实现的。
在没有整体财政信息公开的情况下,被公开的“三公经费”其全面性与真实性还难免引起疑问。而要真正推行“三公经费”的真实下降,只有整个政府预算全面、真实地公开,并接受真正的监督和制约,公众才能真正看清楚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在哪些领域哪些环节少花钱了,只有这样,越来越少的甚至是数据为零的“三公经费”才能获得群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