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与“背叛”:“红顶洋人”李敦白纪事

13.10.2014  15:27

  李敦白(资料图)

  1986年9月,时任中顾委主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电视新闻栏目《60分钟》记者迈克·华莱士的专访。

  “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和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是不一样的,”华莱士的提问一如既往地直接、尖锐,“看来中国现在在进行一场新的革命,至少是试图进行一场新的革命。

  刚刚度过82岁生日的邓小平淡定应对:“这个话是对的,我们也讲现在我们搞的实质上是一场革命。从另一个意义来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

  很多中国人都知道这次非常有名的采访。但他们未必清楚,从旁牵线搭桥,促成其事的,是一个曾经“”遍神州大地,后来又从中国老百姓的视野和记忆中淡出的美国人。

  更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幕后推手”一度表示过:“邓小平背弃了革命的道路,因此对他很不满意。

  这个美国人的中文名字,叫李敦白。

   何方神圣李敦白

  即使是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人,也大都不太清楚李敦白的来历和事迹了,他在中国政坛上红得发紫那些年,这一代人大多尚未懂事,甚至还没出生。而“60后”们陆续长大成人,对萌动中的变革新时代满怀希望的时候,李敦白则在结束与世隔绝的近10年“秦城生涯”后不久,悄然离开生活和奋斗了35年的中国,重返美国老家。

  但是,只要列举一下与他有过个人接触与交往的部分人物名单,谁都能感受其中的分量:宋庆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毅、李先念、王震、聂荣臻、陆定一、廖承志、朱镕基,当然,还有江青和张春桥,等等。

  据李敦白本人回忆,早在1946年夏天他奔赴延安前,就在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国共内战初期由国民政府、中共、美国政府三方代表组成,调处军事冲突的机构)遇到了王光美。她刚刚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是年方24岁的美丽才女(中国首位原子物理学女硕士毕业生),时任军调部中共首席代表叶剑英的英文秘书。

  李敦白到延安没多久,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王光美也随军调部中共代表团撤回了延安。同样来自美国的马海德大夫和他的中国妻子苏菲,热心地试图撮合这对同龄的单身革命者。结果,在相约下馆子各请吃了一顿回锅肉(当时延安生活清苦,很少别的选择)后,两位年轻人都觉得,还是当普通朋友好。

  与王光美“约会”前,李敦白已认识刘少奇。这位个性严谨的党内理论家,对新来的美国同志建议,要提高中文水平,得学中国的成语,还得读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三本古典名著。日后,李敦白熟读过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并将其视为漫长的监禁岁月中为数有限的精神营养之一。

  后来,王光美成了刘少奇夫人。

  想不到20余年过去,因那段没有下文的“约会”,李敦白卷入刘少奇、王光美夫妇的“叛徒特务案”,莫名其妙地当上了美国CIA(中央情报局)派来的“上线”,反复受到审查,那两顿回锅肉,也成为铁证。

  此是后话,且按下不表。

  1945年9月中旬,日本投降后不久,作为一名受过中文专门培训的美国陆军新兵,李敦白经驼峰航线飞抵中国大后方的昆明。入伍之前,他是美共积极分子,大学期间就全心投入左派工运,在美共机关报《工人日报》上看过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论的文章,读过斯诺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而第一次对中国产生感情和兴趣,是听到纽约市华人洗衣所合唱团演唱的《义勇军进行曲》。

  他在昆明爱逛书店,当地开明书店的老板,还给他起了个中文名:在“李白”中间加一个意思为厚道善良的“”字。这比他本名Rittenberg的中文直译“李登堡”,显得更有中国味儿。

  更重要的是,他跟昆明的中共地下党接上了头。在服役期满决定继续留在中国后,他辗转赴上海,通过中共党内关系,结识时任宋庆龄秘书的廖梦醒,又由廖介绍见到了宋庆龄,并因机缘巧合,得到一次为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机会。

  以这次“贡献”为契机,往后漫长的35年,李敦白成了一个“在中国的美国人”。

【1】 【2】 【3】 【4】 【5】 【6】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