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成为伯乐永远是电影节先于一切的使命
吴孟婕
第6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于北京时间25日凌晨举行了颁奖仪式,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为各大奖项找到了归属:土耳其导演努里·比尔盖·杰伊兰的《冬眠》斩获金棕榈,意大利女导演爱丽丝·罗尔瓦赫尔的《奇迹》获得评审团大奖,评委会奖则由入围导演中最年轻的格扎维埃·多兰和最年长的让·吕克·戈达尔共享。
评委会主席、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每一部影片都具有很高的水平,都令我们感动。在评奖的时候,我们不会去考虑导演以往的成绩。”美国女导演索菲娅·科波拉、中国导演贾樟柯、韩国女演员全度妍等评委会成员也表示,“这是一段美妙的经历,给我们提供了观赏、讨论电影的好机会。”
对热爱电影的人来说,这的确是一份诚意十足、成色颇高的获奖名单。
戛纳虽小,却是全球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也为世界影坛贡献和发掘了不少耀眼的“明珠”。在不少电影人心里,走上这个与威尼斯、柏林并称为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权威颁奖典礼的红毯,恰似一段“朝圣”之旅——与好莱坞喧嚣的鼓点和亢奋的节奏相比,以兼顾商业与艺术著称的戛纳那优雅前行、不惊扰任何人的脚步,似乎更显从容淡定。
戛纳有多美? 1955年,彼时仍是好莱坞炙手可热女明星的格蕾丝·凯丽,在这里邂逅了摩纳哥兰尼埃三世亲王,从而走上了一条不同的人生轨迹,而在她成为王妃之后,也多次到戛纳为好友希区柯克的电影造势;作为戛纳电影节最优雅的常客,“冰美人”凯瑟琳·德纳芙曾凭借歌舞片《瑟堡的雨伞》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那场色彩与音乐的盛宴,至今留在观众的眼睛里;1997年,王家卫导演的《春光乍泄》获第5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
不能不提的还有好莱坞万人迷男演员格里高利·派克——1998年,戛纳电影节为他授予特别奖;2000年,举办了“格里高利·派克之夜”,回顾半个多世纪来派克主演的影片片段和有纪念意义的镜头。
其中,一定会有最经典的《罗马假日》:片尾奥黛丽·赫本那双摄人心魄的大眼睛闪闪烁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用非常专业的外交辞令说道:“每座城市各有千秋。”虽然她看到了派克饰演的记者,停顿了一下,缓缓而又深情地补充:“最难忘的,是罗马,当然是罗马。”
是戛纳,当然是戛纳——每年5月戛纳最热闹喧嚣的12天里,不管是超级巨星还是电影大师,都以登上卢米埃尔电影宫台阶,与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斯·雅各布握手、拥抱为荣。正是他37年来的努力,让戛纳逐渐蜚声国际。在成为电影节主席之前,雅各布的身份是记者、电影评论家、老板等等,而他最看重的,是“影迷”。
吉尔斯·雅各布是戛纳,杰伊兰和戈达尔是戛纳,格蕾丝·凯丽和凯瑟琳·德纳芙是戛纳,而这里也是。“这里”,指的是位于电影宫地下一层的电影市场区,近两周来,其中的“半壁江山”被中国公司瓜分, 据统计,今年前往戛纳的中国电影军团总数超过400人,创历届之最。
于是,中国女明星可以“简单粗暴”地分为两种:走过戛纳红毯的和没走过的。走过,意味着她们的个人职业生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对她们来说似乎比演好戏重要得多;即使“蹭红毯”也在所不惜,只要是“戛纳”,在蓝天白云、水清沙幼的背景下,怎么拍都有大片的美感。
我们看到,“中国之夜”的焰火已成戛纳一年一度的风景,彰显出“世界第二电影市场”的气势;而对于戛纳广告商来说,中国片商频频豪气出手,买下场刊、户外海报等黄金广告位,自然是最受欢迎的新“金主”。但很少有人提到,戛纳市场的总人数在逐年递减,华语片“蜂拥而至”的表象之下,往往是“勉强吆喝”的苦撑,这让戛纳的中国声音显得热烈而尴尬。
我们还看到,相隔19年,因为《归来》,巩俐终于又挽着张艺谋的手臂走上红毯。除了忍不住感慨“她还是在张艺谋的电影里演得最好”之外,还想起一种说法:“巴黎:是法国人的巴黎;戛纳:是世界的戛纳。”
话题已经远了,索性荡开一笔。
1990年,张艺谋的第三部电影《菊豆》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那一年他的竞争对手有戈达尔、小栗康平、大卫·林奇等。但令他印象最深的,不是过程和结果,而是开始——几十位世界级大导演上台,为电影节开幕片《梦》的导演黑泽授予终身成就奖。当时的张艺谋,“坐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
后来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尽管《菊豆》在戛纳没有收获任何奖项,但仅仅4年后,已有威尼斯金狮和银狮傍身的张艺谋,凭借《活着》摘得了戛纳评委会大奖,并让葛优成为了首位戛纳华人影帝。张艺谋未能亲自前往戛纳,但组委会为他预留了一个座位,颁奖现场,全体嘉宾起立对着空椅子鼓掌。
这个故事除了告诉我们“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如果你把它放到戛纳75年来的流光旖旎中去看,也恰如其分地解释了“情结”的含义。尽管明年吉尔斯·雅各布即将卸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光影已经细镌了戛纳的纹理,或陈旧或簇新、或完美或缺憾,金棕榈始终会站在好电影的那一边。
成为伯乐,永远是电影节先于一切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