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
我市紧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环境保护的新任务,围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一湖清水”的决策部署,践行“以水立市,以水兴市”的理念,全力打造具有南昌地域特色的“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品牌城市,切实加大了全市饮用水源保护的力度,连续多年未出现重大、特大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保障了市民饮水安全。
全市供水规模达146万吨
据介绍,我市共10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别是朝阳水厂、青云水厂、双港水厂、牛行、长堎水厂、南昌县昌南水厂、莲塘水厂水源地、新建县幸福水库、进贤县高桥水厂水源地、安义县自来水厂水源地和湾里区乌井水库等。全市供水规模达146万吨,其中城区4个水厂供水能力达到110万吨。2012年全年城区水厂总供水量为30600.6万吨,主要供应城区200多万人口饮用。
为更好地保障我市饮用水源安全,便于饮用水源环境管理,我市从2010年开始更新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识牌,在全市10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了界标、道路警示牌和航道警示牌;2011年,又进一步在穿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南昌大桥、八一大桥两侧设置了8块交通警示牌;2012年,南昌县对昌南水厂和莲塘水厂取水口附近环境进行了整治,对昌南水厂和莲塘水厂饮用水源标识牌进行了更新,共更新9块标识牌,进贤县高桥水厂也按照规范要求更新了6块饮用水源保护区标识牌。
全面开展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为更好地保障我市饮用水源安全,便于饮用水源环境管理,2007年,对市区的朝阳水厂、青云水厂、双港水厂、牛行、长堎水厂以及南昌县昌南水厂、南昌县莲塘水厂等10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分了饮用水源保护区。
同时,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建档工作,对全市10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情况、环境管理情况、水源地监测情况进行建档,重点建立了保护区上游风险源监管台账和水质日常监测信息表,实现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常态化。每年年底对档案进行更新,建立水质年际动态变化资料档案库。
此外,我市从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对全市城区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了环境状况评估工作。2013年,市环保局对地级以下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评估工作。通过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案,为更好地保护饮用水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筹备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为有效防范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市环保局组织建立了饮用水源日常巡查制度,及时处理和纠正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行为。2012全年,市环境监察支队共出动120余人次,对饮用水源巡查58次,有效地保障了全市饮用水水源安全。
2013年6月—7月,市环保局开展了新一轮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及取水口上游20公里范围内沿岸的环境安全风险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各水源地都更新了风险源名录。同时,市环境监测站每月月初对赣江饮用水源采样分析一次,全年共监测分析12次,监测指标64项;每年7月份对城区4个水源地进行一次全分析监测,监测指标108项。2013年1—9月,我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我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97%的供水量取自赣江,水源地较为单一,为保障我市饮水安全,昌南、昌北两个城区城市供水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已被列为我市“十二五”期间重大、重点建设项目,目前,项目规划报告、水土保持方案、环境影响报告书等已获得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土地预审尚待批复。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加大调度和协调力度,加紧开工建设南昌市应急备用水源。记者 林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