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招标谨慎前行 渐进式改革缩短与市场距离
元旦前夕,湖南省突然发布温和基调的基药招标方案,再次引发业界关于“2014年是基本药物招标大年”的遐想。而在过去的一年,虽然面对新版基药目录市场扩容的诱惑,但各省基药招标方案出台的速度却异常迟缓。业界认为,基药招标实操政策不明朗和各省增补目录鏖战降低了基药招标的行进速度。而今年在多项新政策将出台和更加市场化的双作用力下,招标大年可以预期。
各地增补鏖战
去年3月,国家新版基药目录发布,其品种数量增加至520种。按照201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基本药物在二级医院的使用量和销售额都应达到40%~50%,改革试点中的县级二级医院达到50%,三级医院达到25%~30%。据此测算,理论上基药市场将扩容到3000亿元左右。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蛋糕,各省基药招标进展并不顺利,去年6月至今只有山东、广东、上海、吉林、青海、湖南等不多的省份公布了招标方案。
广发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医药行业研究员张其立表示,其实,去年基药招标的主要看点是在增补目录上,相对于国家公布的520个画圈品种,增补在各省有操作空间,且更为灵活,也因此成为企业必争之地。
广发证券给出的增补目录情况跟踪显示,广东增补化学药品147个、中成药131个,包括15个中药注射剂;青海增补化学药和中成药各70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藏药由20种扩容至60种,三类药品合计增补数量扩容至200种;甘肃增补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123个品种、中成药75个品种……
事实上,国家卫计委去年4月份即下发了“以520品种为基础,不盲目增补,要从严控制增补数量”的“回头看”的方案,以防止各省突击增补,但已经公布的各地增补情况显示,增补数量仍大大超过预期。
对此,一家四川药企负责人表示,在全行业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招标价格一再降低的情况下,品种挤进增补目录成为许多企业的生死界,而享受一些地方保护政策也是各省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默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公开的基药前50种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名单显示,基药目录品种中生产企业最多的高达1289家,使用率较高的诺氟沙星口服常释剂型生产企业有873家,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常释剂型生产企业有823家……
张其立表示,增补目录显示出很强的地域性,中药品种在增补中占有一定比重。
质量威力显现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是在医药行业十分活跃的协会之一,每年全国“两会”期间该协会都牵头组织代表、委员建言献策,而近5年来代表、委员们关于药品招标改革的提案就从未停止过,“招标唯低价论”成为诟病焦点。值得关注的是,去年政府部门释放了扭转唯低价论的改革信号,质量优先正在影响各省的基药招标规则。
众所周知,广东去年发布招标文件后,曾引发业界强烈不满,原因在于评标中质量分数占比缩水,将价格战推向前台。该文件公布当日,医药板块股价应声下跌。而在年末,青海作为首个公布基药招标结果的省份,却将质量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青海招标规则将药品划分为3个质量层次,第一质量层次为专利药、原研药和新药;第二质量层次为单独定价药品、国家保密处方中成药、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产品等品种;第三质量层次则为普通GMP药品。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去年国务院的3个文件连续说了一件事,那就是招标采购不能唯低价是取。国务院文件一般都是一文一事,连续几个文件重复一件事甚少。这说明它十分重要,而且落实起来难度也很大,阻力也很大。按照中央精神文件办,确保质量才是招标的正路。
事实上,药品招标顺应市场已是毋庸置疑的大势。随着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启动,质量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幕已经开启,而作为药品流通重要环节的招标采购如果还坚持唯低价是取,则显然难以为继。
新政策下的变局
去年,医药行业风波迭起,多项新政策或已公布或正在酝酿之中,招标变局逐渐明朗。有业内人士预测,该领域将有如下变化:
质量优先是主流。去年,尽管各省发布的招标文件规则各异,但质量优先的主流趋势愈加明朗。以被誉为招标风向标的北京为例,去年下半年完成了基药补充目录集中采购,从其公布的基药招标结果来看,整体4017个品规中有84%的品规为优质品种、延续品种或规模企业供应的品种,约90.38%的品规为大中型企业生产。而吉林、青海等则都实行了质量分层,优质企业中标几率大增。值得注意的是,去年GSK商业贿赂事件曝光后,外资药品降价的呼声再起,也进而影响到招标领域,山东基药招标文件规定,外企原研药在基药招标中将直接与国内仿制药同台竞技;广东招标文件没有明确质量分层,凡参加的基药品种均同场比拼;湖南招标方案则直接将原研药降级处理。
中药遭遇瓶颈。在目前发布的各地基药增补目录中,中药占有一定比重,而中药在临床使用中占比偏高现象已引起医保部门的关注。据悉,在国家财政连年提高医疗费用支出的情况下,全国仍有9个省份的医保资金告急,控费已势在必行。据悉,目前正在酝酿的政策中就有支付方式改革和中药降价。
“药品招标已经开展14年了,实践证明,群众不满意,医院不满意,生产流通企业不满意,政府自己也不满意。那么,14年的实践要不要改革呢?我觉得非常需要。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药品流通完全是市场可以解决的一个竞争行为。”于明德说。 □ 本报记者 方剑春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