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迷CPI推开刺激与改革窗口 预留调控空间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控通胀后,中国经济又进入了防通缩的阶段。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4%,涨幅创出自2009年11月以来的新低,并且连续3个月处于“1时代”。业内认为,CPI涨幅连续3个月走低,低通胀格局已经显现,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我国通缩风险将大大增加。
多重因素作用
食品价格依然是CPI上涨的主要推手。数据显示,11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影响CPI上涨约0.77个百分点。其中,蛋、鲜果、粮食、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16.5%、14%、3.2%和2.6%。
食品之外的七大类商品五涨二跌。其中,衣着价格同比上涨2.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居住价格上涨1.4%;交通和通信价格同比下降0.8%,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0.7%。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11月CPI涨幅回落主要是受天气、季节和国际因素的影响,11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有利于南方露地蔬菜生长和水果采收,市场供应相对充足,加上部分地区进入旅游淡季,使得交通与住宿价格回落,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也带动了国内成品油价格下降,这都导致CPI环比回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考虑到国内淘汰过剩产能仍在推进中,国际油价持续走弱及房地产相关价格的调整,未来几个月CPI同比涨幅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性。
引发通缩隐忧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国内CPI同比涨幅已经连续3个月处于“1时代”,持续走低的物价水平再次引发市场对于经济通缩的担忧。
“食品价格容易受季节、节日因素影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11月CPI中非食品价格上涨只有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称,CPI作为反映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指数,持续下降表明市场需求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而且连续3个月的低涨幅,预示着低通胀格局已经显现,如果CPI涨幅降到1%以内,中国经济将进入通缩。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还在持续下降,明年改革冲击肯定不小,这些都是影响物价下行的因素,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目前的低通胀情况,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以防经济陷入通缩。
与CPI回落相同的是,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也继续低迷。PPI位于CPI上游,往往对经济形势变化更为敏感。数据显示,11月PPI同比下降2.7%,已经连续33个月负增长,并且同比和环比降幅分别较上月加深了0.5个和0.1个百分点。
一位专家指出,目前低通胀呈现出从制造端向消费端、从国际向国内蔓延的趋势,已经不是单纯的食品价格波动和物价问题,更多的是对经济下行的折射。
野村证券报告也指出,持续走低的通胀率反映的是经济动能不足,预计即将发布的工业产值、投资和消费系列数据也会继续表现疲软。中国在进一步摆脱通胀困扰的同时,可能需要直面通缩前景所带来的顾虑。
预留调控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目前正在北京召开,低通胀的格局让市场对未来经济调控、改革又增加了几多期待。业内认为,低通胀水平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留下更多空间。
王军认为,物价增速低位运行给新一轮价格改革打开了“窗口期”,理顺能源、交通、环保等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难度很大,但事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是建立市场机制必须逾越的一道坎儿。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也表示,物价的下降,也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总需求比较疲软,经济稳增长的压力很大。而目前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虽然经过一次降息,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李稻葵预计,近期仍有降息的空间。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坦言,CPI持续走低为再次降息甚至是降准打开了空间。降低融资成本仍是央行的首要任务,在金融加杠杆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旺盛资金需求难以下降,只能靠央行增加资金供给来解决。
刘元春指出,11月央行刚刚进行过一轮降息,此后还出台了不少稳增长政策,时间间隔还比较短,预计政府将看12月的经济数据,如果好转,再次降息的可能性就降低,如果继续恶化,不排除可能再次降息。
北京商报记者 王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