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丰讲述新型城镇化故事 双保障带土地进城让农民有底

31.12.2013  12:13

农民想进城,但又怕进城,这是当前许多地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共性尴尬。原因很简单,主要在于依附在“户口”上的权益不同。因此,户籍制度改革一直被认为是城镇化的一个突破口。

今年初,广丰县在全省率先探索一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效途径——“双保障”制度:农民在“农转非”后,既可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又能保留原有土地承包权等农业户籍相关权益。

专家认为,通过这种制度,降低了城镇化门槛,让农民放心“进城”,使非户籍人口能够通过“低门槛、渐进式”的方式进入城市,逐步增加他们在城市中获得的各种社会福利。

带着土地进城

每天上午10点,广丰县下溪镇官塘村“市民”周月凤忙完了菜地里的农活,就开始操持一家10多口人的午饭。今年5月,已经52岁的周月凤“身份”发生了重大变化——办理“农转非”后,她从农民变成了市民,成了这个大家庭唯一的“城里人”。然而,她的生活轨迹与此前几十年无异:仍是每天下地干活、进城卖菜。

周月凤“进城”的原因很简单:今年家里1亩多田被征用了,按照当地政策,她可以购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周月凤的年龄已经达到领取社保金的标准,自然而然就“农转非”了。现在每月600多元“退休金”按时打在银行卡上,她乐得合不拢嘴。

实际上,和周月凤一样的“进城人”之前并非没有顾虑。“担心变成市民后,把家里的田和宅基地收走了,以后村里的分红也拿不到。”官塘村委会主任纪信伟说,由于临近县城,许多人都乐观地认为,留着农村户口今后会有更多好处。

但村民们的担忧很快释怀。周月凤家目前还有2亩多水田,她可以放心地“带地进城”,原先在村里所享受的权益都没有减少。官塘村共有3900人,今年,有140多人“带地进城”,从村民变成了市民。

按照广丰县在今年初出台的“双保障”试行方案:农民“农转非”进城后,在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同时,保障原有农业户籍相关权益。如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经营权及允许保留与土地、林地相关的惠农政策补贴,允许保留其在原籍的宅基地及地上建筑物,一定年限内保持农民生育政策及计生奖励政策等。

村民“进城”前的矛盾心态,反映出了当前许多地方推进城镇化遇到的共性难题——农民想“进城”,又怕“进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课题研究得出结论:84%的农民工希望进城定居后能保留承包地,67%的农民工希望能保留宅基地。

不能让农民‘裸身’进城,应该让他们带‘身价’进城。”广丰县县长邵小亭说,要让农民安心、放心进城,就要考虑他们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保障他们在农民变市民过程中权益不受侵害,生活水平不降低,让他们“离乡不离土、离土不离农”,自然就能打消他们进城过程中的各种顾虑。退一步讲,如果农民“农转非”后,觉得在城市找不到“”的感觉或生计困难,也可以申请迁回农村,这个选择是双向的,完全没有障碍。

邵小亭认为,当前的县级城镇户口,实际上已成“鸡肋”,对农民吸引力不大,农民进城落户的意愿下降。而广丰明确允许保留的十项权益,都是农民最为关心的核心利益,农民进城的顾虑也就打消了。

据广丰县公安局户政科统计,今年一月份试行“双保障”制度以来,仅县城接纳的“农转非”户数超过1300户。

对于广丰的探索,江西省委党校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丰给予了认同,“让农民带着资产进城,符合户籍改革的趋势,也是解决目前许多地方推进新型城镇化所面临的难题的一种有益探索。

【1】 【2】 【3】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