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用机会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0.2015  11:01

  位于贵州省最北部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在道真,老百姓有一句俗话: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读书,在道真人看来,是摆脱贫穷的最好通道。但事实上,在道真县,很多靠读书走出大山的年轻人又回来了,没能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农民家庭举债送孩子上大学,主要愿望就是让大山的孩子能够跳出“农门”,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摆脱贫困,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寒门子弟共同的理想。但寒门子弟花很大代价读了大学,结果成为失业大学生的主要群体,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这意味着上大学不见得能让农村子弟跳出“农门”,走出小地方,进而无法获得向上流动,没能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读了大学的农村娃成为“贫二代”,这产生的危害将远远要大于“贫二代”不读大学。一方面,直接导致“贫二代”的整个家庭更加贫困,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在全社会传递的是“读书无用论”,让寒门子弟更加不愿意读书,不信任读书改变命运的千年理念。

  读书不但不能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反而让寒门家庭更加贫困。应当说与一些“贫二代”自身有一定关系,一些“贫二代”虽然读了大学,但在大学期间学到的东西相当有限,并没有真正提高自身的学识、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竞争不过视野开阔、能力较强的城市孩子。但从深层次原因上说,是当下社会缺乏公平竞争环境的必然结果,是“贫二代”与城市家庭子女、权贵子女没有享有同等的公平竞争机会。

  不管是在升学上,还是在求职就业上,“贫二代”处于天然劣势格局,没有获得同等的机会。一方面,在教育上,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大城市,有钱娃可以靠爸妈购买学区房读好学校,“贫二代”输在了起跑线。但即便如此,有钱的孩子输在了中考,花钱、找关系就能读重点高中。更不要说北大、清华这类名牌大学的大量招生指标分配在人口相对较少的所在地城市,“贫二代”只有高于他们很多的分数才有机会考入。另一方面,在大学毕业后的就业求职上,能力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人际关系往往成为第一生产力。不少国有企业沦为实质上是家族企业,招聘直接面向职工子弟,就连一些民营企业招聘员工也是“拼爹”、“拼干爹”,银行招聘员工还对求职者设置在本银行的存款要求,更不要说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中存在不少开后门、改分数、面试舞弊、“萝卜招聘”等现象。而这些资源从来都不属于“贫二代”,导致能力一般的“贫二代”彻底失去了竞争力,毫无出头之日。

  要打破阶层固化,打通“贫二代”向上流动通道,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读书继续成为寒门子弟出人头地的重要渠道,关键是国家和社会必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贫二代”享有机会公平。首先,保证教育公平,所有教育资源都要均衡分配,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是少数人的独享,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其次,保障“贫二代”享有同等的读书机会,多渠道资助贫二代,不能让“贫二代”被学杂费、生活费吓倒,也不让学杂费、生活费压垮寒门家庭。再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在招聘和升迁上,要规范招考程序,严惩招聘、升迁腐败,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让能力成为唯一资本,给“贫二代”机会。最后,完善法治经济,严惩和消除市场中的不公平竞争因素和商业腐败,既给“贫二代”公平的创业机会,也让民营企业在招人上更重视才学,而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