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如何适应新常态

18.12.2014  14:43
文化产业如何适应新常态 - 上饶之窗
来源: www.srzc.com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5年的经济工作“定调”: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在此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应有怎样的作为和定位,在国民经济新常态的大格局中,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作用,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制图:杨君

  1.文化消费:引导文化产业升级

  【新常态】  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开合清风纸半张,随即舒卷岂寻常”,小小的折扇,是可携带的流动的艺术品,又因文人雅趣而美称“雅扇”。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苏州雅扇,没有一味地复古,而是加入先进的纳米新技术和现代人的审美,解决“藏与用两难”的境况,让宫廷雅扇又回归现代生活。《怀袖雅物》的主编赵羽,希望借此将苏州独有的苏扇、苏绣、桃花坞、苏州评弹、苏州园林里的瘦石、苏州乡土中浓郁的人文与精雅的审美相结合,让东方文人墨客的生活精粹融入现代生活,营造中式风雅慢生活场景,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视觉需求和精神享受。

  与赵羽一样,“手作之美”展览的策展人成琳也看到了“小众需求”带给手工艺的机会。“手工艺精工细作,产量有限,不可能卖出大路货的价格,在工业时代受到极大冲击,但随着人们消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手工艺将向着艺术品方向发展。”她认为,利用互联网,可以弥补手工艺品销售的短板,实现点对点的订单式消费和定制服务,让传统手工艺在今天再放光彩。

  “中国消费结构的第一次升级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费,第二次升级是彩电和冰箱消费,第三次升级是汽车和住房。第四次消费升级应该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品转变,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先要实现消费“升级版”。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整体呈逐年提高趋势,但绝对水平依然较低,远远低于10%~12%的发达国家一般水平,增长潜力很大。

  “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释放,必将使市场竞争逐渐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也必然要求文化生产企业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由内生性要求引导文化产业升级。”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彭翊注意到,近日,宋城演艺以增资入股方式入资京演集团旗下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和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今后将在人才培养、艺术生产、剧目创作等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着手联合推出大型歌舞《中华千古情》。彭翊预测道:“通过宋城演艺和京演集团首次突破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发展模式,可以预计2015年,文化产业的并购重组将更多、更深。”

  2.小微文化企业: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新常态】  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北京“创亿谷”孵化器需要一个新标识,在重庆的猪八戒网下单,最后选中一个湖南小伙子的设计。距离千里,彼此不曾见面,却做成了一单生意,皆大欢喜,这得益于猪八戒网新推出的“虚拟园区”服务。从名字看,很草根的“猪八戒网”,没想到自己会做大,会从一个小微企业变为一个服务全国小微企业的平台。这个平台上,小微企业的一单生意,是一个创意,更是一个就业的机会、一个创业的梦想和成果。

  按照经济新常态的判断,2015年中国经济不可能保持高增长,而经济增长每回落一个百分点,就会影响到1000万人就业,再加上明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49万人,创历史新高。经济下行压力和就业压力并存,能否解决好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中国经济巨轮的稳定和航向。为此,李克强总理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化“压力”为“动力”,让“包袱”变“财富”。

  “年轻人是互联网的主力军,思维活跃,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年轻人了解年轻人的市场需求,船小好掉头,迅速决策,往往一个点子和创意就能出奇制胜,占领市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是2015年文化产业的新趋势,除了“高大上”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大手笔”,更有众多创业公司的创新崛起。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