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春风吹万家 乐平荣膺全国先进县(市)称号
吴 雄 朱媛媛 江西日报特约记者 陈国藩
素有“文章节义之邦”“中国古戏台之乡”美誉的乐平市,如今正迎来一个新的文化春天。从遍布城区的文化广场,到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从唐代南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到老北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保护,这座古邑新市流淌的文化韵律令人陶醉。日前,乐平市受到文化部表彰,荣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称号。
文化地标:古与今交相辉映
洪皓,乐平籍南宋名臣,出师金国忠贞不屈,史称“苏武第二”。在乐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洪皓森林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漫步、抚今思远的好去处。离此不远,一座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浒崦戏台复制的精美戏台矗立在山水之间,作为全市大型文艺表演的主要场地,时有欢快的鼓点响彻云霄。现在的乐平,处处都有这种古与今、动与静融合共存的文化地标。乐平坚持以传统文化滋养城市自信,用文化特色推动城市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亮点。
在老城区,始于南朝、鼎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的老北街历史文化街区一期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散落在街巷各处的茶楼、戏台、祠堂等将得以恢复重建,成为乐平老城区“市井文化”的核心圈;在城市新区,新建了“一中心”即文化中心,“四馆”即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四园”即东湖、天湖、南河、洪皓森林公园4个城市主题公园。为弘扬独具地方特色的古戏台文化,还投资1600万元建成了中国古戏台博物馆。此外,在唐代南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规划建设遗址公园。一处处规划先进、设施一流、功能齐全的文化地标,不仅让城市更加多姿多彩,也为乐平文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化活动:雅与俗全民乐享
2014年,乐平的体育爱好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长跑爱好者一起冲刺全国半程马拉松赛,为参加环鄱阳湖自行车赛的各国选手加油喝彩,文艺爱好者则在市文化艺术节上登台竞艺……如今,乐平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
乐平市十分重视对各个层面、不同对象文化活动的整体培植和推进,通过政府引导的文化示范活动与群众自发的文化普及活动“双轮驱动”,为公共文化事业注入不竭动力。
“种文化”先从“送文化”开始。全市设立了16家乡镇综合文化站,开设了200个村级农民书屋,并实行公共文化设施和基础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开放。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乐平群众文化活动也呈现出新气象。每两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影响广泛,每届集中会演20多场次,参演人员超过1万多人次,观众多达10万多人。目前全市自发性群众文体组织已有300多个、健身辅导站160多个,成为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一支力量。
文化产业:抓与放融合前行
在发展文化产业进程中,乐平市一方面通过改革体制、制定政策、规划项目,抓布局,抓导向,抓特色;一方面降低准入门槛,放宽体制束缚,激发内生动力。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7%。
文化改革气象新。在全省首批完成文艺院团改制的乐平赣剧演艺公司,已自行创作、改编、移植剧目百余个,年均演出400场,并筹资近200万元,创排两台大戏《雪花不是花》和《窑变》,参加全省第五届艺术节暨第九届“玉茗花”戏曲节,获得十余项专业大奖。
在乐平文化产业布局中,以古戏台为龙头的古建修复、赣剧文化产业链,以洪马文化、老北街历史街区为代表的“古色旅游”,以洪源仙境、文山石林为代表的“绿色旅游”,以蔬菜果业基地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蓬勃发展,并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特色文化品牌日渐唱响。中乐徽派古建公司由乐平市政府推介参加深圳文博会后,拿下贵州瓮安仿古文化景区项目。如今,全市有21家古建修复企业由于掌握了古戏台建筑、雕刻等绝活,在国内拓展出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乐平名扬四海的特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