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虔城来 红绿皆成景——中国文化记者寻找绿色崛起的“赣州印象”
在宁都小布镇万寿宫,记者与看戏的老人交谈。
九月的赣州,丹桂飘香,沁人心脾。来自全国的文化记者聚集到了这里,他们的眼中、他们的笔下、他们的镜头里,赣州美丽而韵味悠长。
9月18日至24日,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江西日报社主办,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承办的全国报纸副刊理论研讨会暨绿色崛起看赣州——中国文化记者赣州行采风团兵分两路,分别深入章贡区、兴国、宁都、瑞金、会昌等地实地采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全国60多家媒体近70名记者参加。几天下来,赣州的绿色美、红色美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让前来采风的文化记者们惊叹不已。
洗 肺
满眼皆绿,风景这边独好
9月20日上午,采风团驱车前往兴国,目之所及,满眼皆绿:秀颀挺拔的路旁古树遮阳蔽日,林网交错的农田星罗棋布,树木葱郁的山体绵延起伏……浓浓的绿意,是赣州给记者们最直观的印象。他们不时拿起手机、端起相机,捕捉车窗外的秀美风光。
江西是中国“最绿的省份”之一,而赣州的森林覆盖率又居全省设区市第一,素有“生态王国”“绿色宝库”“中华绿谷”之美誉。在赣州采风的几天里,感受城市、体味农村、浸染山林,一帧帧绿色赣州的精美画面,在采风团记者们面前精彩绽放。
9月23日上午,采风团来到了会昌。8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不朽诗篇。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丁振海建议:“会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打造‘独好’品牌,做到让游客来了就不舍得离开。”
采风活动刚进行一两天,盐阜大众报专副刊部主任周湛军就颇有感触地说:“来到赣州,最让人震撼的就是,这里古树参天、林木葱茏,即便在最繁华的闹市亦是如此。这些苍翠的古树告诉我们,赣州是真正的‘生态王国’,它的绿色文化是那么的真实。”
寻 根
因红而名,红色基因薪火传
赣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孕育和发展了独特的红色基因。
走进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学唱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喝着清冽的红井水,默念镌刻在墙上的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连日来,采风团的成员相继来到兴国、宁都、瑞金、寻乌等地,接受红色教育。
在瑞金叶坪景区,200亩茵茵绿地修剪平整,中央苏区临时政府旧址错落有致地矗立其上。狭小的毛泽东故居、简陋但“五脏俱全”的苏维埃中央政府,无不令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红军广场上6个大字“踏着血迹前进”苍劲有力,当年红旗飘扬的猎猎之声犹在耳际。
当听到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八子参军”的故事时,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梁永琳表示,故事感人至深。他说:“老区人民很质朴,在他们身上有一种渗透到血液里的革命情结。”
当天晚上,瑞金文学艺术院上演了一场动人的山歌剧《杜鹃花开》,为台下的观众奉上了一顿丰盛的红色文化大餐。
探 秘
别有洞天,民俗文化踏歌来
到过赣南的人们也许都会记住脚下的红和满眼的绿,可是,这里独特的民俗文化也不该被遗忘。
在兴国,每到一处参观,讲解员都会哼一两首曲调优美的山歌。一句悠长的“哎呀嘞”显得特别激昂有力,《送郎当红军》《铁打红军炼出来》《苏区干部好作风》……这些红色歌谣曾经是战斗的号角,鼓舞着千千万万青年参加红军奋勇作战。
9月21日上午,宁都县小布圩镇的万寿宫好不热闹,戏台上演员们唱得热火朝天,台下坐满了老老少少的村民,原来这里正在举行庙会。每逢春节和中秋节,这里都要举行大型庙会,唱戏、朝拜,香火极旺。当地人介绍,这是由当地蓝衫剧社表演的半班戏。
这里是热闹不已的戏剧表演而采风团的另一组成员正在龙南参观客家围屋。关西新围、栗园围、燕翼围、乌石围……赣南围屋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采风团的记者一个个对此充满了好奇。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总编辑万仕同由衷地感慨:“没有想到,赣州的文化如此丰富,除了红色文化,还有独特的客家文化,更有宋城文化、马祖禅宗文化等,的确不负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
9月23日下午,采风团驱车来到会昌县羊角水堡,这是赣南仅存的一处规模宏大的明清时期军事城堡,也被赣南客家人誉为“平安堡”。“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赣州还有这样的客家文化,来到这里才切身感受到了地域民俗文化的魅力。”云南日报高级记者李悦春说道:“现在很多地方的古民居都变得越来越商业化,而这里的古民居竟然住着一些原住民,令人惊喜。”
记者 钟珊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