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大爱无涯 厚德无疆

28.11.2013  19:05

      在喧闹的南昌火车站地区,活跃着一支以厚德仁心凝聚而成的爱心团队,他们把真诚无私的大爱送到每个孤独老人、疾病患者的家中;送到敬老院、孤儿院以及一切需要帮助的人的身旁。为他们切医问药、推拿按摩、进行康复训练;替他们解难答疑、提供心理咨询、精神安抚——年年月月、日日夜夜。二十多个暑往寒来,一万多个浸润着融融爱心的时日,在这片数万人居住的地区耸立起一座巍峨的爱的丰碑!这支爱心团队的创始人就是第四十四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邹德凤女士!一路行来,她和她的团队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大纛,瀚墨大彩绘画出一幅感天动地的爱的画卷!

铁路爱心大使

      72年,16岁的邹德凤进入南昌铁路医院工作不久,铁路局沿线十多个小站暴发了一场较大规模的虐疾疫情。邹德凤心急如焚主动请缨,投身到这场紧张、艰巨的抗虐工作中。

      每天清晨六时,她便背着沉重的药箱乘火车奔赴各个站段。为患病职工发放药品、提供治疗;为他们家庭消毒,给他们讲授防病知识。完成一个站段接着又奔赴下一个站段。十几个站段下来,回到家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第二天清晨,身体的疲乏尚未完全消除,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紧张工作。日复一日,她在紧张的抗虐工作中,坚持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来回行程二万公里,胶鞋走坏了六双,人瘦了整整一圈。

      在这期间,领导怕她累坏了身体,曾多次找人替换她,可她每次都以自己更熟悉情况为由,谢绝了领导的好意。抗虐工作顺利结束后,一个响亮绰号——“累不死的小丫头”,如春风拂柳在南昌火车站迅速传播开来。

      人世间,最纯洁的是爱心!它没有临难却步的畏葸,也没有施恩图报的杂念,由此彰显出人间大爱的品性。在邹德凤的血脉中就涌动着这种大爱因子。

      87年一个隆冬的夜晚,万籁俱寂,只有凛冽的寒风在低沉地嘶鸣。这时,从门外急勿勿抬进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因突犯脑溢血陷入昏迷。老人的脸上、衣服上沾满了呕吐物,大小便失禁。老人很快被送进了手术室。邹德凤与其他医护人员一道,立即投入了对老人的抢救。这时,老人的亲人尚未到达。经过一番紧张抢救,终因老人病重,未能挽回老人的生命。看着逝去的老人,邹德凤心中泛起一阵阵痛楚。她对自己说:“去世的人也是有尊严的,要让老人干净地离去。”于是,她开始为老人擦身、擦脸、整理遗容。她的每一个动作是那么的轻、那么的认真,像是不让老人留下任何遗憾。事后,老人的女儿专程赶到医院感谢她。回到单位后,她逢人就说:“铁路医院有一个南丁格尔式的爱心天使。

      06年,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身患绝症,瘫卧在床。她的儿子和儿媳也都70多岁了,繁重而长期的护理,使他们无力照料好自己病重的母亲。于是,他们找到邹德凤,提出出钱请她为老人做护理。邹德凤回答他们:“我是志愿者,不能要钱。”从此,在邹德凤厚厚的记录着患者名字的笔记本中,又多了一个需要提供服务的人。

      每天中午、晚上一下班,她便赶往老人家。老人得了褥疮,她每天二次帮老人擦身、按摩;老人排不出大便,她就戴上手套为老人抠肛排便;老人不肯吃饭,她就亲自喂她。后来,老人实在难以下咽,她就用鼻饲法帮助老人进食,尽一切努力延长老人的生命。

      有人对她的这种做法颇感诧异,每当这时她的脑海便浮现老人期待和无助的眼神。她不断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决不能放弃,要让老人尽可能舒服地过好每一天!

      10年的一天,邹德凤接到老人子女打来的电话,她勿勿赶到老人身边,老人己安祥地闭上了眼睛。这时,她心里既感到痛苦,又有些许安慰:痛苦的是老人的离去,安慰的是她尽着一切努力延续了老人的生命。

      老人儿子在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中,由衷地写道:“邹老师所做的一切,我们这些做子孙的都做不到。她不仅仅是活着的雷锋,她更是活着的白求恩!

      护理工作不但要负起常人难以忍受的肮脏和劳累,往往还要面临不可预知的疾病感染。在危险面前,她们爱心不退,彰显出大爱的纯粹与崇高!

      09年,一名男青年因感染艾滋病,怯于去医院治疗,害怕让人知道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于是,他找到邹德凤,提出去他家为他提供抽血、打针等服务。邹德凤知道,病人的要求就是对自己的信任,她毅然答应了他的要求。

      经过三年治疗,这名原本骨瘦如柴的青年,可以自信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当时,曾有许多人劝她,如果感染了怎么办。她对她们说:“我们国家这么大,总有一些困难和危险的事需要人去做,我愿意去做这样的事!为了帮助别人,我愿意献出一切,包括生命!

      有大爱者才有大勇,无私者才能无畏!

      邹德凤疾行在爱的大道—— 一行脚印,一片温情;一路足迹,一串阳光!她把爱带进了千百个急待帮助的家庭,使这些家庭漾溢温馨、祥和;她把阳光送进一个个患者的心中,让他们沉抑的心变得明媚、清朗!

      40多个春秋,她把8小时之外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惦她、爱她的人们。人们亲切地称呼她:铁路爱心大使!

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05年6月的一天,一位老太太晨练时不慎摔了一跤,导致脑血管梗塞,病情十分严重。虽经往院治疗,但造成身体左侧上、下肢瘫痪,加上老人原来就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这无疑使老人雪上加霜,恢复的希望更觉渺茫。护理老人成了一家人繁重的负担。

      一段时间后,家人虽极尽努力,老人不但未见好转,左侧上、下肢肌肉也开始萎缩,长期卧床更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此形此情,令家人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邹德凤闻讯后,主动上门提出帮助老人做康复训练。可是,老人丈夫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婉言谢绝了她的好意。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周六这天,邹德凤带着器材和药箱依然出现在老人家中。测血压、帮助老人按摩肢体、鼓励老人树立康复信心、并在笔记本上记下老人体征的检测数据。一切忙完后,她谢绝了老人家人的挽留,急匆匆地又奔赴下一家。

      4年200多个周六,不任是寒风如刃、还是曝日如炙,邹德凤都准时出现在老人家中。她用细腻贴心的护理让老人绽开了温馨的笑靥;她用融融爱心陪伴老人走完人生的旅程。她以一份执著诠释自己的誓言:坚持、坚守、坚强、坚定,直至永远!

      “空巢老人”是社会上一个寂寞的群体。每逢年节,为了不让老人孤独,邹德凤和她的志愿者都要带上礼品去慰问她们。一次,当她们在一个李奶奶家欢聚时,老人女儿冒着风雪从外地赶回家中给母亲拜年。当她看见家中欢乐的气氛,热泪夺眶而出。她激动地说:“本来以为妈妈一个人在家过年一定很孤独寂寞,没想到邹老师这样的天气也来了,太谢谢你们了!”老人一把拉过邹德凤的手说:“这就是我的干女儿,只要有她,你们就放心上班吧,我在家好着呐!

      逢年过节是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最忙碌的时候。可邹德凤的忙不是忙在家里,而是忙在社区的老人。有时,别人劝她请个假,她说:“谁家没有点事啊,社区的老人更有事呢。我去看看她们,早点回来就是了。”可是,当她和志愿者一进社区就被老人们围住了。看着老人开心的笑容,她便忘了时间,忘了家里。待到她们为社区老人服务完,时间已过中午。她的爱人常对人说:“看见她出门,我就没指望她能早点回来。哎,我已经习惯了!

      对于那些身患绝症的病人,邹德凤一直在探索如何减轻她们的恐惧、如何让她们安祥地度过最后时光。

      93年,一位蔡姓妇女身患胰腺癌,子女又不在身边,寂寞无助让她内心感到极度恐惧,万般牵挂纠结心头。邹德凤得知后,每天中午、下午一下班就赶到她家,反复抚慰开导她。为了让她减轻心理压力,她用手像抚摸婴儿那样,亲切地触摸她的身体。殷殷爱心带着体温传入病人体内,让她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情绪渐渐地稳定了下来。同时,在饮食上,邹德凤毫不吝啬地满足她的要求。

      亲人般的关怀使她的心变得愉快起来,她流着泪对邹德凤说:“这三个月,我感觉是非常快乐、幸福的,我把你当作我妹妹,我谢谢你!

      邹德凤从这次对病人的服务中,总结出对病人临终关怀的一种模式,让一些患者在安祥中度过自己的人生。

大爱无涯 厚德无疆

      在人生中,一个人境界的高度,往往决定他事业的高度;心胸的广度往往决定他人生道路的广度。对于任何人,不管他身居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地位,只要他拥有境界的高度和心胸的广度,就能创造人间奇迹!邹德凤至诚无私的爱心和视众人为亲人的胸襟,使她不仅赢得了广大患者的爱戴,而且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不同职业的人们。他们踊跃加入邹德凤的爱心团队,形成了一支4000余人的浩荡大军!在这支爱心团队中,有来自医院的医生、护士及行政、后勤人员,也有学生、公务员和银行职员;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只有7岁。他们在邹德凤的率领下活跃在各个社区、敬老院、孤儿院、病房……在人们需要的一切地方留下了他们温馨的身影。服务对象累计达60余万人次,催生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为社会彰显了正能量。

      03年非典肆虐,邹德凤带领她的团队深入社区宣传防治非典知识;在火车站为来往旅客做体检、测体温、为发烧旅客发放药品。冒着非典感染的危险,一天十几个小时坚守在“抗非”第一线,直至任务顺利结束。

      08年冰雪灾害时期,大量旅客滞留在南昌火车站,看着这些旅客因长时间奔波,身心疲惫健康堪忧,邹德凤心急如焚。她和志愿者在火车站候车室设立便民医疗点,为旅客提供服务。并自筹资金4万余元,购买了消炎药、感冒药、摔伤药、固定夹板等免费提供给旅客。便民医疗点实行24小时服务,每天接待旅客200余人,高峰时超过300人。邹德凤和志愿者坚守医疗点40余天,保证了火车站冰雪期间旅客的身心安全。

      08年四川汶川地震,邹德凤毅然向省红十字会及医院请战,要求去抗震救灾第一线,因年龄超标未能如愿。但她心系灾区,积极投身到省红十字会组织的各项救灾工作中。

      为了支援灾区,她与志愿者在南昌火车站、市文化宫、社区、胜利路步行街等地进行募捐,共筹集善款28万元送往灾区。她个人先后捐款三次。

      与她一起工作的同事知道,邹德凤的家庭并不宽裕。可是,她的工资几乎都购买了食品、药品、慰问品,送给了病人、老人、孤儿和生活困难的人。

      她的丈夫不无遗憾地说:“这几十年,家里全靠我一个人工资维持,有时候资金实在周转不过来,就希望她能拿一点钱回来帮我一把,但她没有钱,她的钱,全用在别人身上了。

      她女儿也曾抱怨说:“妈妈,要是你把那些钱都给我多好呀!

      对于丈夫来说,她可能不是一个好妻子;对于女儿来说,她可能不是一个好妈妈。可是在她的心里,装的不只有丈夫和女儿的小家,而是千百人的大家!装的不只是小家的温馨,而是千百家的安乐!

      她的丈夫和女儿深深理解她的情怀,一直默默地在背后支持她、追随她。在她的影响下,二人都加入了志愿者行列。

      邹德凤不仅把时间、工资奉献给了公众,她把自己的身体也献给了社会。10余年来,她每年义务献血二次,累计献血4800CC。

      07年,她又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死后要把自己的遗体献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是年7月,在江西省红十字会的一份《遗体捐献登记表》上,她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大爱浩茫,山河动容!

      邹德凤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感动了社会,感动了芸芸众生!随之,她女儿毅然作出了同样决定;她身边的同事、朋友共有100多人加入了遗体捐献者行列。

      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10余所大专院校邀请她前往授课,讲解志愿者“博爱、奉献”的精神,先后有10000多名学生聆听了讲课。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扔掉“灰色眼镜”,加入到向善的行列。

      江西省红十字会秘书长戴莹高度评价说:“邹德凤的极端优秀,体现在行为和品格两个方面。在行为上,她投身爱心事业,长期坚持,从未间断,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完全地、彻底地为公众服务;在品格上,她真实,朴实、不是靠登高一呼鼓动别人追随,而是靠埋头苦干、身体力行,感染人、带动人,最终积小流以至沧海,小人物开创出大局面。

      今天,新时期的“中国梦”,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宏伟壮丽的蓝图,改革开放吹响了新的号角!邹德凤率领她的团队高扬爱的大纛,行进在追梦的衢途——意气风发、义无反顾!

邹德凤简介

邹德凤,女,1956年生,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邹德凤博爱志愿服务团团长、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原南昌铁路医院)医疗服务部主任、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护理服务中心副秘书长。2013年荣获第44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系江西省第二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邹德凤非常注重理论探索,她在江西首创了社区护理模式、社区居家老年护理服务模式、临终关怀模式及化解医患纠纷模式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医疗模式,被公认为江西社区医疗服务先行者。

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3-11/06/c_125573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