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率先在全省出台“救急难”工作实施意见 明确7类救助范围

01.09.2016  15:31

  8月31日,记者从市政府获悉,为了解决辖区范围内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存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仍有生存困难的居民及时救助的问题,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的发生,近日,我市率先在全省出台《全面推进“救急难”工作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临时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流浪乞讨救助、慈善救助7大类救助范围。

   明确7类救助范围  

  据介绍,《意见》的颁布旨在把“救急难”事项纳入各职能部门的救助范畴,细化救急难事项、救助条件、救助标准、救助程序和责任,确保各类急难事件都能做到及时转介,准确救助,形成“救急难”的制度合力,做到“救急难”的救助对象覆盖所有城乡居民。

  《意见》明确了临时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流浪乞讨救助、慈善救助7大类救助范围,分别由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市教育局、市房管局、市人社局等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新区管委会为责任单位。推进过程中,各县区(开发区、新区)立足于“托底线”,充分发挥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作用,统筹各类救助资源,提升社会救助综合效应,形成政府各部门高效联动以及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的紧密衔接。

     建立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的窗口  

  《意见》还要求,推进过程中,各责任单位还将依托城乡社区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等,落实驻村(社区)干部、村(社区)级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社区网格员等的主体责任,发挥好社会工作者、慈善机构工作者和志愿者作用,及时了解、掌握、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主动帮助其提出救助申请并协助办理;充分发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等单位在急难对象发现、快速响应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流浪乞讨人员主动救助常态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转介服务,为“救急难”工作提供支撑平台。

  在此基础上,《意见》还明确,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必须在乡镇(街道)层面建立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的窗口,并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宣传、受理、转办工作,对窗口转办的事项,民政、卫计、教育、房管、建委、人社等部门要认真履行本部门“救急难”职责,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并将办理结果书面反馈申请人;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救急难”方面的优势,积极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技巧引入社会救助服务。准确判定急难对象的救助需求,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进一步完善救助服务方式,在给予遭遇急难居民必要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同时,由社会工作者针对不同急难情况的居民开展生活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藉、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朱国保 记者 刘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