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访华 中俄“顶层设计”引发舆论遐想
2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乘坐专机抵达上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这是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之后,普京首次访华,是继今年2月索契冬奥会之后两人的第二次会面,也是两国领导人自2013年以来的第七次见面。如此高密度、高频繁的中俄接触,自然受到了外界的高度关注。
上海峰会,亚信有史以来与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数量最多、会议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有来自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负责人或代表参加亚信上海峰会,包括11位国家元首、4位政府首脑,还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内的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
在众多来访者中,被中国网民称作“大帝”的俄罗斯总统普京,是中国网络舆论最为熟悉也最为期待的一位,以至于普京抵沪的一张照片,都成为了当日中国社交网络上的热门图片。
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系统,监测时间:5月16日至5月20日18时
其实,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华前就曾主动造势,“中国是我们可以信赖的朋友,扩大与中国的交往,无疑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这不是简单的“外交示好”,《中国青年报》梳理了普京参加亚信峰会并访华的六大看点:1.将签署一份“有分量”的联合声明;2.中俄至少可签署约30份的“创纪录”协议;3.中俄元首将出席一场联合军演;4.一轮“只剩最后一个数字”的天然气合作协议谈判;5.一场“面向亚洲”的峰会;6.将就举行“二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进行讨论。
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系统,舆论采样:报刊、网媒、微博、博客论坛,时间:5月16日至5月20日18时
人民网监测显示,5月16日至5月20日18时,亚信峰会相关信息(新闻报道、论坛帖文、微博客)为32487条,其中有关普京的信息达到11279条,超过亚信相关信息的3成,可见中国舆论场的高度重视(见上图:亚信峰会“普京”舆论占比图)。不过,虽然普京在中国人气较高,但不少网民都对中俄关系保持了理性的外交观。例如,网友“张旭照”就表示,“好感和历史无关,和俄国无关,仅仅和普京个人魅力有关,政治上的硬汉作风”。
中俄关系历久弥新,“等距外交”适合现实国情
俄罗斯有一句民谚,“邻居是无法选择的”。
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的邻国,自1991年12月建交以来,经过22年多的共同发展和两国领导人的精心经营,已建成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目前,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也被学界称为“内涵最丰富、对国际和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一组大国关系”。
在来访中国之前,普京已高度评价行之有效的亚信峰会合作机制和进入新阶段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普京说,在全球经济动荡的背景下,加强俄罗斯和中国之间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增加相互投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促进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对全球市场保持稳定做出的贡献。
据报道,中俄两国在亚信期间将签署并发表一份“有分量”的联合声明,加上两国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恰同期举行。《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中国政治上日益需要与美、欧、俄等方实行“等距外交”以增大国际转圜空间一样,经济上也应多向培育,多点开发,在分享日益深化的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增强在地区及全球中各类规则、机制、格局、版图塑形过程的话语权、影响力。“这不意味着中国会与俄罗斯结盟,但至少可增强中国在面对美日同盟强化等亚洲变局时的博弈能力。”
不过,纵观国内公众到媒体的态度,因为历史原因,中俄之间还有很长的信任之路要走。《环球时报》社论强调,在重视中俄关系的同时,中国也需保持一份坦然和淡定。中俄友好是双方的需要,而非哪一方的“剃头挑子一头热”。中俄关系当然包含了外交和战略上的侧重,但它首先应是“自然的”,而非一开始就是“刻意人造的”。自然的中俄关系,生命力会更强,两国维系它也更轻松。中俄冷战后的战略合作恰是这样逐步形成的,保持这一健康性,是理性和智慧的选择。
浙江学者卜永光认为,中俄两国只有面向未来、循序渐进地提升两国战略合作水平,才能跳出更为优美的大国外交新舞步,也更符合我国的长远国家利益。
国际外势加速中俄“能源外交”,“天平向北京倾斜”
丘吉尔说过,“大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常用常新的名言,同样适用于如今的大国关系。
瑞士《新苏黎世报》19日称,在乌克兰危机的背景下,普京带着高期望和高压力访问中国,中俄天然气谈判被认为是普京此次访华首先要面临的问题。英国广播公司称,普京的外交事务助理乌沙科夫说,普京将率领一支由几十名商业大亨和地区领导人组成的代表团访华,并签署约30份协议。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两国希望完成一项历时10多年的天然气协议谈判,一旦达成协议,俄罗斯将在今后30年每年向中国输送近7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俄欧关系恶化的背景下,许多西方媒体认为,“天平已经向北京一方倾斜”。
近些年来,俄罗斯快速崛起,但以乌克兰问题为代表的国际难题也让俄罗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美国《沙漠太阳报》称,人们对中俄两国军事合作担心,但对美国和欧盟而言,更令人担心的恐怕是经济后果。中俄天然气谈判长达十年之久,一直进展不大。如今俄罗斯空有大量的能源资源,却将面临卖家大幅减少的危险,因此,俄罗斯不得不考虑中国对俄罗斯能源的需求。
旅加学者、海外网专栏作者陶短房撰文:现在中俄两国都在追求“能源安全”,在当前复杂形势下,中俄双方就天然气问题互谅互让,达成最终协议,对彼此的“能源安全”都是一大促进。正因如此,普京总统的来访,势必让本已“接近终点”的谈判更进一步。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与此同时,中国对西部地区安全的需要也与日俱增。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阿斯塔纳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宏伟蓝图,得到了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国家领导人的一致赞扬。普京也曾强调,表示支持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将以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即俄罗斯准备把首条亚欧铁路大动脉作为连接太平洋和波罗的海的重要通道,从而带动远东和西伯利亚与欧俄地区经济发展。
评论员崔珩概括,长期以来我们在讨论中俄关系时在称赞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缺乏基础是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远东的开发是中俄关系真正实现升级的一次机会,也可以借此契机彻底丢掉“历史最好时期”这一多少有些无奈的表述。
亚信碰上军演,外媒关注中俄“顶层设计”
“没有一次访问,比普京的此次访华更加引人关注”。对于普京此次访华,国际舆论表达了浓厚的兴趣。
同样,亚信峰会和中俄联合军演也被境外媒体赋予特殊意义。日本《产经新闻》曾以《中俄强化战略关系 共同对抗美国》为题发表评论称,中俄开始联起手来共同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抗衡,称“中俄全面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共同抵抗美国,并相互支持各自国家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诉求,以确保各自利益的实现”。
日本时事通讯社5月18日称,亚信会议是中俄联手打造的“没有美国的亚洲安全系统”的一部分。时事通讯社称,目前中国在同邻国的东海、南海领土争端中受到美国牵制,而俄罗斯因乌克兰问题与欧美严重对立,“中俄联手以达到牵制美国的目的”。
《华尔街日报》称,虽然中国评论员将俄罗斯在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解读为一种强国的典型行为,但中国政府并不想惹恼它重要的玉米供应国乌克兰,也不想与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和欧盟为敌。
客观看,中俄虽然都是西方防范的对象,但各自面临的战略压力又不尽相同,属于“共同但有区别的压力”。光明网有评论分析:西方对俄罗斯的不信任植根于冷战乃至更久远的历史,主要却是因为乌克兰问题而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呈现出来势急、力度大的特点;西方对中国的不信任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崛起影响国际权势分布带来的结构性压力,表现为周期长、有节制的长期施压。
中、俄是亚信上海峰会上体量最大的国家。值得指出的是,亚信目前仅是一个亚洲各国的安全交流机制,尚未变成一个集团或组织。因此,其决议和政策仅仅是象征性的。要扩大亚信峰会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亚信“华丽转身”,中俄两国的高层运作事关重要。
当前,中俄战略合作在政治领域已经在高位运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冯玉军认为,中俄两国在亚信和上合组织框架内深化务实合作对巩固地区安全与稳定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双边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顶层设计”作用可望在本次元首会晤中进一步体现出来。(吴心远)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