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新余”:智能化引领一座城市转型
人类跨越了蒸汽机时代,告别了电气化时代,经历了信息化时代,正在开创着智能化时代。
“智慧新余”以前瞻眼光创新探索,以创新思维顺势而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与气魄,高位推进平台建设。
以2012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新余建设的意见》为发轫,“智慧新余”工程平台建设箭在弦上。至目前,“智慧新余”建设项目共计52个,累投资金8.67亿元。
“持续性创新”活力犹在,“颠覆性创新”业已隐约显现其锐利锋芒——
2013年8月5日,新余市被国家住建部确定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并签订《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
2014年6月12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2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同意深圳市等80个城市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通知》,我市入选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
2014年12月17日,工信部确定我市入选信息消费国家试点城市。
前不久,市委书记刘捷在全省发展升级现场会上的发言称,“新余以深化改革促升级,聚焦‘小政府、大社会、活市场、优环境’四大领域,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建设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为载体,抓好行政审批代理制、建设工程网上并联审批、中介超市和‘三单’管理。项目审批时限由过去的130多天压缩为36天,首批‘三单’已面向社会公布。”
依托信息化技术,我市着力推动网上行政审批、数字化办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并以此为契机,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引领一座城转型升级!
关键词:网上并联审批
【背景解读】对市一级行政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将原来各部门的审批事项全部放到网上进行办理。该平台主要有在线申报、并联审批、监督管理等功能,具有高度集成、部门联网、信息共享等特点。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并在网上进行固化,使所有审批事项都能在网上咨询、网上申请、网上查询、网上办理、实现网上一站式办理,重点解决审批过程中多个部门互为前置、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通、审批时间过长等问题。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和重点。
比如,在建设工程领域,我市自2013年9月份始,搭建建设工程项目网上并联审批平台,12月份正式上线运行,并且与全省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全市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实现了无缝对接。目前,已有366个建设工程项目进入网上并联审批流程。
在优化审批流程过程中,我市将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整合为立项审批、用地审批、规划报建、施工许可、竣工验收5个阶段,每个阶段由一个部门牵头,按照“整合流程、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的审批新模式,所有流程通过网上运行,达到了大幅度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的目的。现在项目审批时限由原先至少135个工作日,压缩到现在的36个工作日。
再以立项审批为例。投资者到新余投资建厂,按以前的做法,投资人要分别向环保、国土、规划、发改等部门递交相关材料,由于手续繁多、程序不清、资料不齐和协调不足等原因,往往耗费巨大精力还一下解决不了问题。
现在,只需要进入网上申报系统,自行注册、上传资料,就可以完成项目的申报。发改委工作人员在网上收到企业申报材料后可以直接受理,在预审合格后,同时发送给环保、国土、规划、发改四个部门。这四个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相关事项审批,并将结果反馈到发改委,由发改委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将结果反馈给投资人,按程序进入下一个审批阶段。
如何解决一些项目审批同时涉及市、县(区),办事者需要不断“来回跑”费时费力?前不久,我市将网上并联审批向县区延伸,实现了市、县(区)联动审批。
为确保网上并联审批系统的顺利运转,我市在全市实行项目审批代办制,成立代办中心,按照“自愿委托、无偿代办、全程服务、合法高效、上下联动”的原则,无偿为市重点项目提供代办服务。
针对项目审批过程中中介组织乱象丛生、存在各种“中梗阻”,我市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中介统一服务平台,把行政审批涉及到的中介组织全部与行政单位脱钩,切断行政部门与中介机构的利益链条,优选中介组织进入中介超市,提供“一站式”服务。
关键词:“三单”管理
【背景解读】为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过程中存在的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监管不力等现象,我市借鉴外省先进经验,推行了负面清单、权力清单、监管清单“三单”管理改革。通过推行“三单”管理改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网络倒逼”,推动审批流程再优化,把权力关进透明的“笼子”里,真正实现透明公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新机制。
负面清单,属于投资准入管理范畴,即政府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企业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项目等,即常说的“法无禁止即可为”,只要没有禁止,政府就要快速审批、快速办理;
权力清单,属于政府审批服务范畴,列明政府职能部门准予个人、企业或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的项目,也就是常说的“法无授权不可为”,只要没有经过授权,任何政府部门都不能乱作为;
监管清单,属于市场监管体系范畴,列明政府职能部门各种审批后续监管措施,就是政府职能部门在各种审批后怎么监管,怎么收费,确保一个标准。
目前,我市共1471项“三单”已经向社会公布,其中负面清单530项,权力清单783项,监管清单158项。
下一步,还将随着改革的深入,对“三单”管理目录进行调整和更新,把“三单”融入到行政审批过程,推动政府部门依据“三单”实施行政审批,做到审批规范化、标准化,逐步改变过去重审批、轻监管的弊病,营造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市基本完成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但是社区作为社会管理最基层的组织细胞,管理难度不小,各种矛盾隐患不少,社区群众办事难问题尚没得到彻底解决。依托信息化,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社区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把公众服务事项通过网络延伸到社区,延伸到网络终端。
“到今年12月底,平台将完成二期建设,并在试点社区全面推广。”目前,网上便民服务平台已经搭建,并选了4个社区作为试点,有44项社会服务事项可直接在社区进行办理,实行网上审批,方便群众办事。
专家预见,通过社区数字化服务平台,居民在家就可享受“一站通”式的服务,鼠标一点办成事,通过“一网清”式的网格化管理,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将大大提升。
关键词:数字化综合办公
【背景解读】该平台是我市推进智慧新余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有门户管理、公文管理、信息管理等12个模块近百项功能,整合了人口、法人单位、宏观经济、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四大基础数据库,把网上审批、征信平台、三维地图、数字城管、电子监察和天网工程等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进行对接,通过数据中心统一管理,成为集智能办公、智能决策、智能监管和智能服务四位于一体的综合办公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
在政府机关内部,改革过去复杂低效的办公方式,实行快捷高效的协同工作,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方面。
我市从2012年6月开始搭建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2013年1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7月1日实现了市、县、乡三级全覆盖。截至2014年12月底,平台已接入协同办公单位320家,公文交换单位287家,用户达8667人,共计发文59723份,收文426376份,累计发布会议通知、部门信息8689条。
通过办公平台,我市将所有非涉密的纸质文件的流转全部在网上进行,不受时间、空间条件限制,非常快捷。比如,遇到领导出差在外,以前有可能会压上十天半个月,现在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国外,夜里或者是节假日,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处理各种文件,不会耽误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数字化办公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约了办公经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网上办公,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思维方式,干部职工的服务理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数字化办公也成为新余智慧城市建设的中枢,带动了智慧天网、权力阳光平台、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能源与环境监测等一大批信息化项目的建设。
关键词:企业信用与
金融服务一体化
【背景解读】该平台于2014年12月底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目前软件十大模块功能基本成形,平台参与建设单位53家,采集的企业信息内容包括企业登记信息,企业税、费缴纳信息,企业优良信誉信息,企业不良信息,企业资质认证信息,企业经营信息,企业动产、不动产信息,企业融资信息八类,平台采集企业2万余家,已累计采集数据量达34.2万组信息。平台采集信息的内容不仅具有较好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而且数据采集来源广泛、全面,可以用来全面、客观地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估。
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游戏规则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我市从企业入手,建立企业信用与金融服务一体化平台,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破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实现企业融资以抵押物担保向信用授信转变;另一个是为政府、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信息和依据。
从2014年4月开始,我市与市人民银行共同建设了企业信用与金融服务一体化平台、搭建银行和企业之间互联互通的桥梁,实现了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之间信息共享。
依据平台整合分析的企业信用数据,委托第三方资信评级公司,我市编制完成了第一批300家企业信用白皮书,2014年4月上旬已向社会公布。企业信用评估模型分A、B、C三等九级,其中A级企业53家,B级企业237家,C级企业10家,下一步还将对全市所有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级。
对于信用好的企业,市委、市政府在政策扶持、财政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金融机构将优先发放贷款或扩大信贷规模。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暨银企对接会上,对其中的13家企业17个项目实现了与银行的无缝对接并签署了13.24亿元意向协议。
下一步,通过进一步完善平台的功能,将信用体系从企业逐步推广延伸到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普通市民,建立起全社会信用体系,从而引导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来源:新余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