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树木规划体系 打造绿色江西
(江西广播网5月24日)夏初时节,漫步江西街头,绿树荫荫,花艳草盛,鸟啼鸽飞,每个城市都有天然的园林景致。江西森林覆盖率约63.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14年达到45.95%,都居全国前列。良好生态既是自然的赠予,也有赖于一套智能又不失透明共享的树木规划体系。江西台记者万芳报道:
行走在省会南昌,城市的绿色变得丰富起来。在老城区丁公路,尚未营业的艺术街区推出了立体式绿化墙,几幅6米多的攀援植物垂直而下,吸引了来来往往的路人拍照留念。在沿江北大道、三经路口等道路交汇、拐角处,去年种下的1000平米“花镜色带”开始显现效果,这种由绣球、金边麦冬、亚菊、黄金菊、欧洲荚蒾等七八个常绿速生植物组成的绿地种植形式,符合低碳城市建设,有望进一步推广。南昌市园林绿化管理处绿化四队队长吴宁刚:
(出录音)“它不需要修剪,冬天枯掉之后,来年重新会萌芽。一次性栽下去,永远都不用换。这个成本很低,单位成本都是在100块钱以内。每个季节,各个节点可以组成园林景观、小品,让城市更美吧。”(止)
寻访江西的各大城市,对古树的特殊维护已是共识。江西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古树名木保护以及乡村风景林建设,全省有12万多棵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不同城市对古树的维护,也各有特色。吉安市对重点工程占压区的古树进行抢救性移植保护,统一收储、集中管理;鹰潭市在古树名木集中群落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小区,对分散的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上饶市开展“十大树王”评选活动。 上饶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局长黄素红:
(出录音)“一颗老树承载着历史,积淀着文化,而且跟古朴的民风息息相关。对评出来的十大树王,每一棵奖励两万元,唤起老百姓这种保护意识,维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也是挖掘了资源。”(止)
运用二维码的新型城市树木地图开始流行。越来越多的学校、公园、林木育种机构,尝试“互联网+林业”的合作模式,在网上设置树木智能地图和相应的数据库,将每一株树的地点、信息、年龄都公开。市民既可以根据地图去参观感兴趣的树木,也便于获得量化信息,参与对树木的保护和治理。项目主要推广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物联网专业研究室主任、副教授陈万钧:
(出录音)“目前已经有500多个树种列入了物联网检测范围。二维码一扫就可以了。我们现在有3000个树牌出去了。我现在精确到哪一棵树,是开放性的系统。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可以很快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作为科研来讲,可以疫情的预测、监控,商业上比如说是树种的认养,点一个按钮认养就可以了。”(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