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建“小金库”用于请客送礼,但绝不私用

03.08.2015  20:09

  张宏杰:

  作家、历史学者,1994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等。

  他是手握重兵、拜相封疆的晚清重臣,出任总督长达十二年,他一生廉洁,却唯恐得到“清官”之名,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后一个圣人”。曾国藩究竟是真诚的大儒,还是极度虚伪的伪君子,历来颇有争议,他真的“清可见底”吗?

  近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宏杰做客湖南教育电视台著名文化栏目《湖湘讲堂》,开讲“曾国藩财产调查”,首度曝光曾国藩一生收支详单,用数据剖析曾国藩的财产状况与廉洁指数。

  他从来没收过礼吗?

  花近一年时间“拜客”,为进京当官“筹资

  生活中的曾国藩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要复杂、真实。他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当中的人。

  道光十八年,北京传来喜讯,二十七岁的曾国藩成了进士,随后被点了翰林。衣锦还家后,曾国藩在老家呆了一年。这一年他没闲着,到湖南各地去拜客,通过收受人家的贺礼,作为将来进京当官的“资本”。因为进京当官,需要雇车雇马,花上一笔路费;翰林工资很低,没有公房、公车,连官服都要自己购买。

  筹资最主要的方式是“拜客”。除了亲戚朋友,重要的拜访对象还有各地的官员和湘乡人在外地所开的店铺,曾国藩的足迹遍布湖南的各个县城。有一本书叫《湘乡曾氏文献》,这是曾国藩个人档案的影印本,其中有一部分是曾国藩亲笔所记的“流水账簿”,专门记载了这一阶段的拜客收入,总共一千四百九十八两白银。

  进京后他的收入和支出各是多少?

  道光二十一年,收入一百多两白银,支出四百多两

  虽然仕途很顺利,但是曾国藩的翰林生涯始终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

  曾国藩这样的从七品京官年俸是四十五两白银,加上四十五两的补贴、四十五斛的“禄米”,总共大概是一百二十两白银。

  那他一年要花掉多少钱呢?我以道光十一年为例,给他细细地算了一笔账。先是住,道光二十一年八月,曾国藩在绳匠胡同租了一处房子,共十八间,一年的租金是一百六十两白银。第二项支出是社交应酬,在《湘乡曾氏文献》中可以看出,他的人情来往一共是一百一十两。第三项是衣服。这一年,他用于买衣服的钱并不太多,二十多两。除了衣食住之外,还有行。他一年租车租马的账加到一起是二十七两白银。身为文人,文化消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买书花了四十二两白银。另据曾国藩记载,这一年的生活费花了一百七十七两。所有的花费加在一起,总共是四百五十八两一钱九分白银。

  也就是说,这一年他的个人账户上出现了333两的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如何弥补?

  从家里带钱、接受外官馈赠、借钱

  京官们如何弥补个人生活的财政赤字呢?一般来讲,有四种方式。

  第一个是从家里面带钱,曾国藩就带了一千多两白银。第二就是收受外官的馈赠。我在“账簿”中查到,他一共收受了九笔馈赠,共九十七两白银。第三种办法就是借钱,到道光二十一年年底,他从家里带的白银终于花光了,找人借了五十两白银,勉强把这个年过了。此后,借钱成了曾国藩弥补财政赤字的最主要方式,借款账目也不断上升,从二百两到四百两,最后上升到一千多两。

  清代给官员实行的“低薪制”,表面上似乎省了一点财政支出,实际上苦的是曾国藩这样奉公守法的官员,方便的是那些以权谋私之徒。他们千方百计地钻空子,通过给地方官办事,收一点灰色收入。但在曾国藩的所有账簿中,没有一笔涉及灰色收入。

  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给弟弟写了一封家书,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带兵掌权后,他还能抵住诱惑吗?

  用自己的钱补充军饷、用于地方公益事务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起义的战火烧到湖南境内,咸丰皇帝一纸诏书,将还在家为母亲守孝的侍郎曾国藩送上了战场前线。曾国藩“不靠做官发财”的铮铮誓言从他带兵打仗的第一天开始,就受到严峻的考验,因为在晚清时代,带兵是最容易发财的途径。

  他认为,国家正规军的腐败已经“深入膏肓”,要挽救这个国家,必须“赤地立新”,练出一支崭新的湘军。对于湘军军官,曾国藩采用高薪养廉的政策,很多军官光靠工资就发了财。

  作为湘军的最高统帅,曾国藩却没有因此而发财致富,他寄回家的钱,比以前还少了。那么他的合法工资都用到哪了呢?第一个是军队开支。咸丰七年,他在江苏存了一笔一万五千两的收入,将自己的钱补充了军饷。第二个是用于地方公益事务。他曾写信给曾国荃,嘱咐他用军队结余的银钱救济绅士百姓,而且不要留名。

  咸丰八年,因为曾家四兄弟当中已经有人发财致富,曾国藩强烈要求分家,一座叫“黄金堂”的小宅院和五十五亩地,成了带兵打仗多年的曾国藩在乡下的全部财产。

  他为什么纵容弟弟曾国荃大发横财?

  只有一定程度上和光同尘才能调动力量做大事

  曾国藩带兵之后,往家里寄的钱很少。不过湘乡曾氏在咸丰八年(1858年)之后,却突然富裕起来,陆续修建了很多宅院,这主要是曾国荃的贡献。

  曾国藩性格内向,谨慎持重;曾国荃却很外向,胆子很大,做事大手大脚。曾国荃第一次带兵,就发了一点小财,曾国藩很不高兴,把他批评了一顿,要求他今后一文不收。

  曾国藩建湘军时,是以离职的侍郎身份带兵,湖南地方官员都不怎么配合,加上他作风清廉,在官场上格格不入,地方官既不给他人,也不给他钱,曾国藩处处碰钉子。咸丰七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他要求咸丰帝给他一个总督或巡抚的职位,不然就不干了。没想到皇帝顺水推舟,批准他回家守孝三年。经过痛苦反思,曾国藩终于认识到,想做成大事,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和光同尘,才能够调动所有能够调动的力量。

  咸丰八年,因为军事上吃紧,皇帝不得不再一次命令曾国藩出山。这一次,曾国藩对人更客气了,开始注意遵守官场上的各种规则,对曾国荃的要求也比以前放松了。

  当上两江总督后,他有过灰色收入吗?

  建“小金库”用于请客送礼,但绝不私用

  咸丰十年初,太平军再破正规军的江南大营,咸丰帝只好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大清总督的年工资是一百五十五两,“养廉银”是一万八千两,真正的大头是灰色收入,也就是各级下属单位的进贡,当时叫陋规,按照著名学者张仲礼的研究结果,总督一级平均每年的陋规有十八万两。

  各衙门送来的陋规,曾国藩大部分都拒绝了,一年只收三万两,建了一个“小金库”。用这个钱公款吃喝、请客送礼,但离任的时候,小金库中的余款,他一分未动。

  升任两江总督之后,他的收入终于翻了几十倍,但他个人的生活水平却是越变越差。清朝著名幕僚赵烈文第一次见到曾国藩的时候,曾国藩“所衣不过练帛,冠靴敝旧”。曾国藩的府上没有仆人,所以曾家的女人从洗衣做饭到腌制小菜,都要亲力亲为。

  同治十一年(1872年),虚岁六十二的曾国藩步入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的一万多两积蓄基本上都花在了丧事上,可以说,曾国藩一生没留下遗产。(张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