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变“顾客圈” 刷刷微信卖梨不愁

11.08.2015  11:27

    饶明荣是广丰区吴村镇塘边村的天桂梨种植户,最近半个月,是他一年中最“”的时节。半个月前,家里2万多公斤的天桂梨销售一空,还卖了个好价钱。

    “以前要天南海北地跑销路,现在不出家门梨就全部高价卖出去了。”这位种了10多年梨的果农感慨地说,确实想不到,现在刷刷微信“朋友圈”,就有人自己去果园里摘梨,连人工费都省了。

    卖梨难:“团单”断了,果农心慌了

    饶明荣是塘边村天桂梨种植的“带头人”。1999年,在村里率先开始试种从浙江引进的天桂梨品种,3年后,6亩果园开始挂果,有近一万元收益,远远高于种植板栗等经济作物。如今,塘边村533户农户,有360户种了天桂梨,种植面积达到2200亩,丰产年全村天桂梨产量达200余万公斤。

    因为天桂梨汁多味甜、果肉松脆细腻,而且比浙江等地同品种要早熟十来天。所以,有“天桂梨第一村”之称的塘边村,从来不愁梨卖不出去。

    饶明荣说,每年果子成熟前,周边县市的企事业单位都会提前预订,送给员工、客户尝个鲜,“团单”的销量占全村天桂梨产量一半左右。

    2013年,市场有了变化,在天桂梨成熟前的半个月,果农们还没有接到以往老客户的订货电话,都开始心慌了。

    饶明荣说,桂梨采摘期短,只有短短的十来天时间,而且不耐储存,如果全村几百万斤梨摘下来卖不出去,不到两个星期就全部会烂掉。

    以往以种植技术指导为主要功能的村果业合作社,开始第一次“抱团”闯市场。饶明荣带着一些种植大户,跑遍了南昌、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水果批发市场,甚至发动了村里在外工作的人寻找销售渠道。

    “求别人来买,价格肯定就高不了。”饶明荣说,绞尽脑汁,最后村里的几百万斤梨都卖出来了,但价格并不理想,与上一年一样,还是每公斤卖6元,但人工费等成本上涨了,实际上,梨相当于是跌价了。

    新办法:“朋友圈”变“生意圈

    饶明荣很热情,想让记者尝一尝自己种的梨子,不过,在家里翻箱倒柜都没能找出一个梨。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道:“不仅是我家,现在可能全村都找不到梨了。

    聊天时,手机不时响起,他无奈地摇摇头:“这几天每天都要接一二十个买梨的电话。”往年与他联系的,大多是水果经销商,而今年都是一些“散客”,来拉梨的货车少了,小汽车多了。

    他摇摇手里的手机,笑着说,“现在微信‘朋友圈’已经变成了我的‘生意圈’。”去年,他加入了广丰旅游协会,微信群里有几百个走南闯北的“旅游人”,定期把自己自家果园花开花谢、施肥剪枝的图片发到“朋友圈”,一传十、十传百,去年就有接待了几十拨上门摘梨的市民。

    今年“朋友圈”的力量就更加凸显了。饶明荣的果园7月16日开摘,来自上饶、横峰、铅山、弋阳等周边县市的市民,一批一批地来到果园亲自采摘。最多的一天,饶明荣的果园接待了500多人,村里的果园全部人声鼎沸,小汽车把村里堵得水泄不通,一下子拖走了今年全村一半以上的天桂梨。

    现在村民们已经尝到了微信营销的甜头,都换成了智能手机,在微信“朋友圈”留下电话招徕顾客,甚至家家户户都在梨子包装盒上印上了微信号。饶明荣说,前两年因为销售并不十分火爆,村里六成的梨都由合作社统一销售,今年情况完全不同了,许多果园都被“散客”上门采摘一空,根本不用合作社愁销售的问题。

    “做生意要细水长流,‘小年’的时候要想着‘大年’。”饶明荣说,现在就是20块钱一公斤,也供不应求,但是,我们合作社对果农有要求,不能坐地起价,每年都会根据产量、销售情况定一个统一指导价,今年的价格是每公斤8至10元之间。

    广丰区农业局局长曾生华说,将水果销售从线下搬到线上,拓展了市场,也减少了中间环节,果农可以用更优惠的价格抢占市场。目前广丰天桂梨种植面积达3万亩,其中已有1万余亩果园挂果,今年的产量达到2200万公斤,而微信、淘宝等社交和电商平台,已经成为天桂梨的主要销售渠道。

    今年村里突如其来的几千名游客,让饶明荣看到了商机。他听到不少许多外地自驾车来摘梨的人抱怨,“村里连个吃饭的地方,还要到县城去”,他准备组织村民在村口建一个停车场,再挖几口荷花池,今后,城里的游客来到塘边村,赏梨花、吃农家饭。(陈丽君 记者 郑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