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官员何以蜕变为阶下囚

21.10.2015  10:09

  世人都爱看反转剧,概因这类作品有一显著特点:剧情开端往往按照观众期望一路发展,结尾处却来一个180度反转,人物命运由此急转直下,给观众留下无限唏嘘。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现实中,官场屡屡上演的反转剧则更引人深思。

  国家级荣誉、学科带头人、行业翘楚……曾经荣誉傍身、被掌声鲜花包围,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凭借自身过硬的业务能力取得辉煌的政绩,一路走到攸关一方建设的关键岗位。正当干部群众对其做出更大贡献寄予厚望时,这些官员的光明前途却因贪腐戛然而止。究竟是什么触发了这些模范官员的蜕变机关?巨大反差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注意?

   “荣誉满身”的他们都倒在了哪儿?

  从最基层的岗位稳扎稳打,这些官员一路披荆斩棘,凭借突出的成就走上重要领导岗位。然而,“荣誉满身”的他们曾经在业务上坦然面对挑战和屡屡化解风险,待到仕途顺风顺水时,却没能过得了“自律关”、“权力关”和“人情关”。

  “红毯铺道”、“各种荣誉披挂满身”,辽宁省广播电视台原台长史联文这样形容自己落马前的“光彩人生”。在行业内摸爬滚打数十年,史联文没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而是被行业内各种不良风气所同化。他深谙影视行业的“潜规则”,利用手中的购剧权牟利,甚至让一些质量不高的影视剧也登上了荧屏。作为一台之长的史联文本应带头做不良风气的抵制者,却选择了同流合污,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的大门。

  模范官员往往在基层能够做到兢兢业业、克己奉公,而一朝大权独揽,极易在权力一呼百应所带来的快感中迷失自我。他们将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抛之脑后,为了将权力变现不择手段。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原党组书记、副厅长陈明宪曾是最年轻的“茅以升桥梁大奖”获得者,三次被提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坐稳交通运输厅领导的交椅后,他想方设法从工程的“唐僧肉”中分得一杯羹。深陷对权力和“关系”的迷信,陈明宪心甘情愿被不法商人围猎,通过“串标”、“围标”和“清标”,他多次为请托人扫除招标障碍,致使高速公路公开招标形同虚设。

  对于一些仕途精英来说,一旦坐上了关键位置,周围人便趋之若鹜,恭维、奉承、糖衣炮弹等让其逐渐丢掉了清醒和理智。他们没能正确处理好权力与人情交往之间的关系,给“影响力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

  辽宁省沈阳市检察院原检察长张东阳这位赫赫有名的“打黑英雄”就倒在了人情的软肋上。在亲戚当中,张东阳以“能办事”著称。亲戚来找他办事,不管该不该办,都办;不管是否违反原则,都帮。他还和老板们勾肩搭背,兄弟相称,其办事“豪爽”,在朋友圈中“有口皆碑”。

  然而所谓的“义气”,不过是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面对包裹着感情的“糖衣炮弹”,这些模范官员逐渐模糊了原则和底线,看似“够意思”,实则葬送了自己也害了身边人。

   “善始”为什么难以“善终”?

  史联文当记者,获得新闻界最高荣誉“范长江奖”,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主任,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当台长,是新闻界公认的十大领军人物之一;

  陈明宪被赞誉为“学者型”官员,1995年至2000年,担任湖南路桥集团总经理,三年间从省外拿下20多亿元的项目,打造起“路桥湘军”;

  张东阳从警18年,屡建功勋,获得过辽宁省劳模、省廉政标兵、省执法标兵等荣誉称号,曾参与破获“刘涌黑帮”案,荣获一等功,名噪一时……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中的佼佼者,模范官员业务实践能力强,党性法规观念上理应也具备更高的觉悟,怎么就犯下了对他们来说显得如此低级的错误呢?其实,荣誉的光环和晋升的快感很容易麻痹内心防线,导致贪欲和权力欲日益膨胀。

  这些“荣誉加身”的模范仕途得意,很容易飘飘然,感到自己多年的辛苦终于换来了“出头之日”,进取的意志便逐渐懈怠。过去的劳苦功高让他们认为索求回报是理所应当,追求享乐的思想占据了头脑上风。从史联文到陈明宪,他们的价值观就在满足私欲的过程中逐渐蜕变,从一心扑在国家社稷变成两眼紧盯着钱。

  为了让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行业翘楚很多被安排在重要岗位,很多是部门一把手。外界习惯于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这批官员的贡献和才干上,而对他们小事小情的越界不甚在意,这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欲就容易膨胀。

  一方面,他们狂妄到把单位当成自己的专属领地,进行权力“垄断”。大事小情“一把抓”,决策拍板“一言堂”,财政花钱“一支笔”,选人用人“一句话”。另一方面,更胆大到不把党纪法规放在心上,把手中的公权力用来谋取私利。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有成绩在,自己就能成为纪律和规矩的例外。

  湖南省法学会廉政法学研究中心主任邓联繁教授表示,模范官员本身容易滋生“特殊”思想,误认为贡献大就可以高人一等,不受党纪国法的约束;另外,他们身上的光环容易遮掩身上的不足,也容易导致监督部门的疏忽,对模范官员的苗头性问题听之任之,使其成为监督之网的漏网之鱼。

   不给模范光环下的监督留空白

  曾经是政坛明星,如今是阶下囚,模范官员所经历的人生“蹦极”告诫我们:能力不是“任性”的保险栓,党员领导干部越是成绩斐然,越是处在高位,越应该有如履薄冰之感,以更高的标准严以律己。

  尽管已经能够称得上是部门和行业的精英,但并不代表对模范官员的党性思想教育就可以放松,尤其要掌握这一类官员的思想动态规律。对他们来说,形成正确的荣誉观很重要。褒奖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努力的鞭策。任何有潜力的官员,只有在功勋章面前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自始至终保持谦逊,谨慎用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

  组织的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模范官员头上的光环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容易成为监督死角。在一些组织和监督部门那里,模范官员的成就通常被无限放大,而在一些明显的违纪小节上过分宽容,久而久之,小节最终累积成不可挽回的大问题。

  避免选择性监督,就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对待模范官员和普通干部一视同仁,甚至在把关上更严一些,将监督执纪的关口前移。模范官员的蜕变终究是由量变引起的,但凡在这些模范干部狂妄自大的时候提提醒,在他们露出违纪苗头时刻扯扯袖,就能把处在危险边缘的他们拉回来,为组织挽救更多的好干部。

  而对于已经在贪腐道路上头也不回的堕落者,不能顾及过去有功于地方建设,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得力干将,就纵容其恣意妄为。一旦有违纪违法的情况发生,不论有多么辉煌的过去,也决不姑息。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法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理念,把全体党员和干部都纳入监督范围。”邓联繁教授建议,“建立健全精细化的分类监督体系,在监督模范官员方面提高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荣誉不应是“任性”的资本,而是砥砺前行的动力,党员领导干部唯有始终对纪律和规矩怀揣敬畏,才不至于马失前蹄,才能让人生价值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大放异彩。(记者 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