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须改善 “三高”要警惕(民生·民声)

30.05.2014  12:44

■改善民生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应当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渐进式地改善民生,警惕患上脱离实际的“高承诺”、无法持续的“高福利”、充满风险的“高负债”“三高”症

一个月的养老金买不了一桶油!

记得马年伊始,新农保、城居保“并轨”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人们欢呼“马上得实惠”。然而推行一段时间后,一些人发现,全国1.38亿城乡老年居民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人均仅为81元。于是,网络上的“吐槽”声也多了起来。

从数字上看,81元的养老金的确不多,但如果考虑到新农保2009年才开始试点,城居保2011年试点,两项制度到2012年才在全国推开,我们就会认识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虽然从低水平起步,但在短短时间内已覆盖全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这是重要的第一步,下一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财力增强,必将解决养老金待遇“由低到高”的问题。

改善民生,就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时下,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福利确实令人羡慕:从小学到大学免学费或低学费,失业领取救济金,甚至生孩子都有补贴……但高福利背后是强财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2013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人均财政收入均在1万美元以上,如果政府将60%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保障,那么人均支出将在6000美元以上。也就是说,政府花在每人身上的钱要达到6000多美元,才能维持这么高的福利水平。而我国去年财政收入总量不小,但人均只有1572美元,世界排名在100位之后。依照目前的财力,国家就算把所有的财政收入都用在民生保障上,也远远达不到欧美国家的福利水平。

这样一比较或许让人有点失望,但这就是我们当下的实际。如果脱离基本国情、追求超前福利,往往会欲速则不达。上世纪7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为摆脱发展困境、获取人心支持,选择了“福利赶超”模式,全盘追随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结果带来了财政赤字、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增长停滞等后遗症,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最终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

即使被当作高福利“样板”的一些欧美国家,近年来也由于不切实际地大包大揽、超越财政承受能力而落入了“高福利陷阱”。欧债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希腊等欧洲国家推行高保障、高福利制度,远超其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导致政府收支严重失衡。而民生保障具有刚性特征,上调容易下调难,一旦出现问题极易引发局部甚至全社会动荡。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改善民生不能吊高胃口、不能入不敷出,否则就会患上“三高”症:脱离实际的“高承诺”、无法持续的“高福利”、充满风险的“高负债”。

当然,改善民生既要量力而行,也要尽力而为。量力意味着实事求是,尽力意味着恪尽职守,把握好二者的辩证关系,也就找到了民生建设的成功之道。尽力而为,空间广阔。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除了满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基本民生需求外,还应逐步实现“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来说,每月81元的水平显然偏低,应随财力增厚而尽快上调。近年来我国不乏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九连增”、医保补助标准和支付比例年年上调等新闻,相信81元的养老金也会较快成为历史。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是发展的目标,发展则是民生的基础。我们不能一味发展经济而忽视民生,也不能脱离发展实际而追求过高福利,应当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渐进式地改善民生。

水涨船高,好日子还在后头!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