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压缩“三公”经费 增加民生投入

06.03.2014  09:48

  原题:“三公”经费压压压民生投入加加加 增加民生投入成共识
  “三公”经费,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零增长”到“负增长”,百姓对于这项支出削减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我省11个设区市“两会”已全部结束,各地纷纷亮出了去年压缩“三公”经费的成绩单。严控“三公”经费,增加民生工程资金投入,成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共识”。

  以前火爆的高档餐饮冷了、年终“温泉会议”取消了、高端礼品消费没了……这些都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变化。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勤俭节约成了江西省各级政府政务活动的基本要求。

  被称为“三公”经费的公务接待费用、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和公务人员因公出国(境)费用,各地去年究竟压缩了多少?

  记者在多个设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了答案:鹰潭市严格厉行节约,公用经费在年初预算的基础上压缩10%,“三公”经费压缩20%以上,政府投资项目优化节俭资金8亿元;吉安市全面停止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全市“三公”经费支出下降7.7%;新余市市本级一级预算单位“三公”经费全面公开,一般性支出压缩10%。

  此外,赣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三公”经费支出同比有较大幅度减少;宜春市全面停止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财政供养人员、“三公”经费支出同比减少;萍乡市“三公”经费支出持续下降,公务支出管理更加规范。

  而对于今年“三公”经费的压缩情况,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也均有明确表述,严控“三公”经费成为共识。新余市提出今年一般性财政支出一律压缩10%;萍乡市提出实现“三公”经费负增长。

  对于扩大“三公”经费公开范围,多地提出了目标。赣州市提出,今年要做好财政预决算信息以及“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将县(市、区)信息公开试点覆盖面扩大到50%以上。鹰潭市提出,今年要将县(市、区)“三公”经费纳入公开范围。可见,“三公”经费的进一步压缩和公开化、阳光化已成大势所趋。

  各地政府节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了什么地方?

  各地都有一致的用处:更多地投向改善民生领域。去年南昌市就从全市节省下来的“三公”经费中拿出500万元,为基层环卫工人购买电动垃圾清运车,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赣州市今年提出,要筹集资金200亿元以上,在完成省下达50件民生工程实事基础上,办好40件民生实事;鹰潭市提出,要合理配置财政资源,优先安排社保、教育、科技、卫生等民生支出;九江市明确,确保将有限的财力集中到惠民生、促发展上。(郑荣林)

  (中新网江西新闻3月5日转载)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