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江西建设“海绵城市” 让暴雨后不再“看海”
近日,一场暴雨让南昌出现严重内涝,城区多处积水严重。6月23日,记者了解到,为解决“晴旱雨涝”的问题,江西已有城市开始推广“海绵城市”的建设,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今年3月,萍乡成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未来3年将获得10亿元以上国家财政补贴。
“萍乡每年的降雨量可以达到1600至1800毫米,由于地处山地低洼地带和赣湘两个水系的分水岭,三面山地产生的径流均沿萍水河汇入市中心,经常导致城区短期内积水暴涨。”萍乡市规划局局长刘民表示,在早期城市建设中,城市道路往往是硬化路面,渗水性差,加之水利调蓄设施陈旧,每逢暴雨来临,路面径流缓慢,便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6月23日、2011年6月14日、2014年5月25日,萍乡分别发生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对城市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萍乡市专门出台《“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计划在未来3年内大量建设、改造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池、调蓄池等绿色“海绵体”,以“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方式控制径流雨水,同时加强山塘保护和水系联通,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目前,萍乡已成立领导小组,并将启动首批建设、改造项目。”刘民介绍,对于正在规划的工程项目,全部都要考虑“海绵城市”的要求,道路采用透水材料,绿地设计成下凹式,雨水下渗后还可以通过净化系统实现循环利用。“一些已经在建的工程,则要尽量调整,增加湿地与水塘的数量,提高城市蓄水和排涝能力。”
今年4月,为在全省推广“海绵城市”的建设,省住建厅下发通知,推广下凹式绿地建设,充分发挥绿地的渗透、调蓄和净化功能。对此,南昌市水务局副局长罗剑华表示,减少硬化道路使用,增加透水砖和下凹式绿地将成为近期南昌“海绵城市”的主要建设任务。
“每逢暴雨,南昌城区径流系数太大,地面渗透少,很容易造成积水。未来在九龙湖等新城区,大家将看到‘高路面、低绿地’的道路,以及大量彩色透水砖,加速城市雨水的排泄。”罗剑华说,目前南昌已有不少道路铺上了透水砖,从近期表现来看,有效缓解了周边的积水程度,也充分证明了“海绵体”对于解决城市内涝的重要作用。(记者陈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