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图书馆走过百年历程 市民曾夜里排队进馆看书

23.03.2015  12:24

上世纪60年代分三个时间段开放

  目前,位于百花洲的“蒋介石南昌行营”正在进行外围建筑修复,计划建设江西省典籍博物馆。其实,提到“蒋介石南昌行营”,就不得不提江西省图书馆。1930年8月,江西省立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前身)新馆落成,然而未待开放,即被当局征用,成为“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后期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俗称“蒋介石南昌行营”。

  1935年,图书馆迁回百花洲旧址,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为民众提供了多方位的文化服务。上世纪60年代连夜间都开放阅览室,市民排队进馆看书。1995年,江西省图书馆搬迁至洪都北大道新馆,截至目前,江西省图书馆是全省最大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年读者人数超过100万人次。

  曾是南昌三大建筑之一

  江西省图书馆副馆长何振作告诉记者,省图书馆的历史要追溯到1920年。当年12月,江西省公立图书馆筹备处成立,办公地点设在南昌令公庙第一师范学校内,1922年正式开馆。

  此后数年,江西省公立图书馆几经变化调整,于1927年更名为江西省立图书馆,欧阳祖经任馆长。欧阳祖经到任后,看到馆舍严重不足、事业发展受阻,立即呈请当局拨定百花洲张、江、沈三公祠全部辖地建造新馆。欧阳祖经为什么会选定百花洲?何振作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百花洲地段好,环境幽雅,是读书的好地方。此外,馆舍四面环水,有利于防火。

  为了建好图书馆,欧阳祖经亲赴江苏、浙江两省参观当地图书馆。1928年10月10日正式开工,由工程师欧阳朴民进行设计,周春茂建筑厂施工,历时1年零10个月完成。新馆共有4栋楼,前楼为阅览室和办公室,中楼为书库,东楼为儿童阅览室,西楼为民众补习学校教室。“在百花洲建成这样一栋建筑,在当时的南昌可谓是一大新闻。新馆气势宏伟,样式新颖,与江西大旅社、邮政局一起成为当时南昌的三大建筑。”何振作说。

  蒋介石曾在南昌行营劝降陈赓

  然而,这样一个新式图书馆建成后却一直不能对外开放。从1930年11月起,新馆舍被挪作“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之用,蒋介石到南昌策划指挥“围剿”工农红军就是在这里办公,因此江西省立图书馆也被称作“蒋介石南昌行营”。

  何振作告诉记者,蒋介石看中江西省立图书馆,是因为当时的百花洲四面环水,要进入百花洲,只有通过与中山路相接的两座桥。如果封锁桥面,百花洲就是一个小岛,极为安全。此外,百花洲树木林立,无论白天黑夜都非常静谧,加上地势较高,通过高楼可以观察四周环境。蒋介石要征用新馆舍,江西省立图书馆无法进驻,不得不搬入环湖路29号。

  从1930年至1935年,国民党当局无数政令、手谕从此发出,对时局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图书馆大楼见证了历史风云的变幻。何振作告诉记者,1933年,陈赓在上海被捕,被押解至“蒋介石南昌行营”。蒋介石亲自审讯逼迫陈赓投降,却遭到严词拒绝,后经营救陈赓脱险前往中央苏区。1935年1月底,“行营”撤销,“行营”旧址拨归“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10月归还江西省立图书馆。然而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江西省立图书馆又不得不再次搬迁,辗转泰和等地,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迁回南昌。

  上世纪60年代市民排队进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更名为江西省立人民图书馆,馆址仍位于百花洲。1955年更名为江西省图书馆。上世纪60年代,省图书馆事业得到稳步发展。黄先生是1964年进馆的老员工,他告诉记者,当时省图书馆的办馆方针是“工作重点是科技,藏书重点是古籍”,对读者开放的有报刊室、外借室、科技阅览室、古籍参考室。“那个时候读者相当多啊,迟一点就没有座位了,我经常看到图书馆门口排长队。”黄先生告诉记者。

  当时,图书馆每天分三个时间段开放,分别是早上8点至中午12点,下午2点至6点,晚上7点至9点。无论哪个时间段,人都非常多,尤其是报刊阅览室特别“跑火”。此外,年轻人非常爱看文艺小说,一些小说长年供不应求,“我记得有一本名叫《保卫延安》的小说,馆里买了十几本,很多人还是难借到。”截至1965年底,江西省图书馆藏书总量达到861299册,为新中国成立前藏书量的9倍,全年接待读者112979人次,借阅图书150086册次。

  在上海“”到明代江西古书

  现在已经退休的老馆长漆先生,1971年分配至图书馆工作。据他介绍,那个特殊时期,排队进馆看书的盛况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很多单位用板车拉来旧书进行焚烧。1969年1月至1971年6月,江西省图书馆甚至一度被撤销,成立南昌图书馆。

  即使是在那样困难的时期,江西省图书馆依然没有放松古籍收集整理工作。1974年,图书馆派漆先生和另一名馆员去上海、扬州等地采购古籍。在上海古旧书店,漆先生和同事一待就是3天,“”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书,其中一套名为《江西通志》的古书,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善本。“这本书现在还珍藏在省图书馆内,全国只有两套。”漆先生说。1975年,漆先生又和同事们一起整理市民丢弃的废弃古书,初步整理了十多万册,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善本。

  据介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古籍收集整理就是省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之一。截至目前,省图馆藏三级以上古籍有3000余部40000余册,包括宋绍兴二十一年两浙西路转运司王珏刻元明递修本《临川先生文集》、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欧阳文忠公集》等,其中明崇祯年间自刻本《宋应星四种》是海内外孤本,堪称“镇馆之宝”。

  “有一张省图借书证是了不得的事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江西省图书馆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作为1985年进馆的老员工,李先生对此深有感触:“那时候每天还没开馆,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大门一开,人群像潮水一样涌进来。”李先生说,改革开放初期,图书馆藏书还是稀缺资源,办借书证得有介绍信和领导批示,“谁要能有一张省图的借书证,是件很了不得的事情。”虽然宾客盈门,那时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却相对落后,“百花洲的老馆舍木板踩得吱嘎吱嘎响,电风扇在头顶呼啦呼啦转,读者进来先查目录,查到书号以后我们再去跑库,借一本书平均要十几分钟。

  哪些读者是图书馆的常客?李先生说,他经常看到编纂地方志的老先生和撰写论文的大学生在馆里查资料。有一些读者堪称“铁杆读者”,几乎天天来图书馆“报到”,漆先生告诉记者,有一位赣剧院的工作人员,曾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天天来图书馆看书,无论严寒酷暑,他都伏案苦读,最终成为全国研究弋阳腔的权威。还有一位研究滕王阁的学者,在3年时间里查了几千本古籍,几乎把图书馆的门槛“踏破”。

  “省图记录了我的青葱岁月

  在百花洲“蜗居”了半个多世纪,1995年,江西省图书馆搬迁至洪都北大道新馆,并于1月10日全面向读者开放。

  1995年,罗平还是江西师大的一名学生,闲暇时光喜欢到省图看书。“省图新大楼很气派,阅览室也宽敞明亮。虽然我是理科生,却喜欢研究诗歌,经常在文学阅览室一泡就是一天。”罗平对记者说。那时候罗平到图书馆借书需要先翻卡片,然后将索书号交给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进库找书。2000年以后,罗平发现部分阅览室不需要翻卡片了,自己在书架上找书,拿出来后由工作人员在电脑上刷一下就行了。2005年以后,立式卡片柜消失了,几乎所有阅览室都使用电脑借书。罗平见证了省图的变化,省图也见证了罗平的成长,4年本科,3年研究生,在书海里遨游的日子快乐而充实。虽然现在已经搬到红谷滩居住,有空的时候罗平还是喜欢到省图坐坐:“这里记录了我的青葱岁月,是我人生成长的重要一站。

  据何振作介绍,如今的江西省图书馆已经实现了自助化借阅,部分阅览室实行全开架服务。目前省图藏书超过300万册,年读者量超过100万人次。而位于百花洲的老馆也启动了修复工程,计划筹建江西省典籍博物馆,建设标准库房、古籍修复中心、馆史陈列馆等,为公众搭建展示江西传统典籍文化的学术平台与交流平台。(首席记者 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