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阳光 同享尊严
24.08.2016 06:10
本文来源: 教育网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为此,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针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每个阶段。为了保证政策落实到位,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还向社会公布了热线电话,与广大学生和家长点对点沟通。由此可见,我国的贫困生资助政策已经较为完善,工作做得相当细致。
需要注意的是,贫困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给了钱就万事大吉。在资助的过程中,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毕竟人不是不缺钱就会快乐幸福的。一般而言,贫困生心理会比较敏感,可能会因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而自卑。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也是一种隐私。但是,有些高校以往的做法就没有考虑到隐私保护这个问题。比如,在申请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举行公开评比,要求学生站上讲台,讲述自己家里的悲惨故事。这种做法是很欠妥的。如果一定要评比,是不是可以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呢?我想,绝大多数家庭贫困的人并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家里的种种不幸,他们今后还要跟同学一起共度三四年的时光呢!
公开与公平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在不公开贫困学生家庭状况的前提下,也能公平地解决资助对象的问题。不能一遇到就简单地想到进行公示或公开,公开仅能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可以促进公平,公开肯定不是唯一解决公平问题办法。对于特殊事情或特定对象,如何在不公开的情况下,关键是要下功夫想其它办法解决公平问题,如在制度制定和评定程序设计上可多做文章。选择资助对象有制度可依,有程序可循,有根可查可究,就可大大避免“打招呼”和“说人情”,确保公正。所以,为了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为了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也能挺胸抬头,为了他们也能与其他不贫困的同学一样有尊严、有自信而不是自卑,选择资助对象的工作还是同时兼顾保护学生隐私与公平为好。毫无疑问,党和国家出台贫困生资助政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政策的执行者,我们的工作不妨更加人性化一些,让政策的效果来得更完美一些! (作者简介:吴辉,江西余干人,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200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博士后工作站从事研究工作。获全国首届网宣作品评选一等奖、江西省首届网宣作品评选一等奖、江西财经大学“师德标兵”、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 编辑:吴永亮 审核:罗运锋
本文来源: 教育网
24.08.2016 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