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污染不能看谁的“嘴上功夫”好
20.03.2015 15:29
本文来源: 人民网
今日热词:“污染地图” 央广新闻报道,最近,一款名为“污染地图”的手机应用走红,打开这个应用,就能看到身边有哪些企业在排污。
“污染地图”看起来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是不是“看起来很美”,还需要厘清几个问题。
首先,是这份污染地图的可信度问题。尽管发布的企业排污数据已被官方证实为“相当可靠”,但依然存在遗漏和误伤的可能。在治理污染上,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疑对象,但也要防范让企业无端背恶名。所以,是不是存在污染,必须有明确标准,有事实证据,一切用客观数据说话。但这款“污染地图”目前还是一家公益组织发布的。能不能保证地图的科学、全面、权威;数据库是否能够做到更新动态化等等,都不能不考量。
其次,就是执法主体问题。网友分享“污染地图”数据,并反映给当地环保部门,非常有效,这说明,环保监督的社会力量不可小觑。但这种监督常常存在随意和盲目性的缺陷,因而,要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最终依靠的还是相关监管执法部门的主动作为。因此,网民拥有“污染地图”显然远远不够,地方主政官员也应该人手一份。
而发现了污染能不能果断出击,也是一个问题。事实上,很多企业的污染,有时候发现并不难,难的是,出于各种利益等因素考量,不愿意去发现,发现了也不积极处理。最近一份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报显示,在全国重点监测的161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未达标的城市超过九成。这些城市当初可都是信誓旦旦地立下过“军令状”的。连军令状都可以一纸成空,这恰恰反证,治污不能靠自觉自为,需要有凌厉的问责机制。
生态文明不仅是涉及一个地方的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监督要有合力,执法更要用力。不能看谁的嘴上功夫好,而是看到底“立即采取了什么措施”,发挥了多大作用。
本文来源: 人民网
20.03.2015 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