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巴”玩出一片天 这些学子真能干
“2015年景德镇陶瓷博览会崔迪器品鉴会即将开幕,诚邀您的见证。”10月13日,一封邀请函通过微信发给了不少陶瓷圈的朋友。邀请函的主人是一位29岁的女子,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几年,已经拥有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崔迪”为品牌的陶瓷店。搜索保利拍卖行记录,她的一款作品去年以8万元成交。
近年来,像崔迪一样选择自主创业的人,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不断上升。数据显示,该校2015年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达到6.9%,远超全国3%的平均水平。如今,不少人一进校就开始接触创业,开网店、办工作室、集市练摊……都已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
带着作品跑集市
位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的圣罗帝景陶艺街,200多米长的街道林立着数十家陶器店,超过一半都是陶瓷学院的毕业生所开。
崔迪的陶瓷店就开在这条街上。2009年毕业的崔迪,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成立公司。如今,公司已发展至30多人,年利润几百万元。
说起成功,崔迪最感谢的还是大学期间的创业实践经历。“我从大学就开始跑瓷厂学习,自己也在外面卖作品,赚了钱也积累了经验。”崔迪说,景德镇有不少有名的集市,大批陶瓷学院的学生都会带着自己的作品,或者从瓷厂挑选的一些产品来卖。“你有没有眼光,设计水平高不高,很快就可以得到市场的验证。”
“当然,如果没有学校的支持,我们也没有这么多时间创业。”崔迪说,在这方面,学校给予了很宽松的政策。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吴晟告诉记者,学校一直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并开设了“第二课堂”。学生平时课外的创业实践经历都可以算成学分,而且还是必修。“还有创新创业系列选修课,同样算作计划内的学分,帮助学生毕业。”
从打游戏到开工作室
与陶瓷学院新校区一街之隔的湘湖陶艺村,就是学生创作的“基地”。这里原本只是一个乡村,因为很多学生在此租房搞创作,湘湖村成了不折不扣的陶艺村,拥有近百个工作室。
就读研二的杨东旭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他的“一禾”工作室度过。走进工作室,宽敞明亮,桌上和柜子上摆满了茶壶、瓷盘、瓷炉等作品。进入后院,柴窑、电窑、汽窑依次排列,这里每个月都能创造5千元左右的收入。
“其实刚进校与很多新生一样,成天在寝室上网打游戏。”他回忆,直到大三,院里一位老师找他,问他有没有兴趣打理一家陶瓷网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杨东旭也走入了创业圈。
之后,杨东旭自己开了网店。到了大四,他开始在网店推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逐步替代了其他产品。直到研一,他又成立了陶艺工作室,从设计到销售都独立完成。
如今,湘湖村已有300余名学生“藏匿”于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彼此交流,经常分享自己的制陶设备,即使是刚刚“进村”的同学,也能感受到创业的温暖。
梦想从孵化园起步
随着创业学生的增多,学校也在提供便利。2014年落成的景德镇大学生陶瓷创业孵化园,就是学校与政府共建的创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创业基地。
今年9月,刚毕业的郑自强与他的伙伴把网店办公区搬到了孵化园。这里很多制陶设备都是学校提供的,租房也只要200元/月。
郑自强开网店并非偶然。大学期间,小伙子找来了一位同学合作,两人将3万元生活费投进去,网店顺利开张,主营陶瓷保温杯和陶瓷小饰品。
刚经营的时候,业绩一直不好。几个月后,郑自强发现陶瓷保温杯的市场销量好,利润又高,便逐渐找到了重点,半年时间赚了4万元。
最近,郑自强又注册了两个公司的营业执照,新招了两名员工。“一个主打基本的陶瓷贸易,另一个希望在陶瓷品牌的打造上有所成就。”
学校筹划成立创业联盟
还有一年,杨东旭就要毕业,尽管工作室办得不错,但毕业后的现实压力让他感到焦虑。“家人劝我不要一直‘玩泥巴’,毕业后还是去找份稳定的工作。”杨东旭说,“做了几年,怎么可能随便放弃,但如果开公司,资金和经验都不足,不知道哪天就歇业了。”
刚刚注册了营业执照的郑自强对于资金问题体会更深。“成立公司后,不是以前一两个人开网店这么简单,企业面临的问题,对我们而言全是挑战。”郑自强说,“特别是贷款,没有担保人,业绩不够,都是拦路虎”。
“针对这些创业者的困难,我们正在积极提供帮助与支持。” 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人艾军介绍,学校正在筹划成立全校性的大学生创业联盟,以方便学生申请小额贷款、办理免税手续等。艾军表示,如果创业联盟能够成立,资金问题会得到很大改善。“所以我们正在积极主动做工作,争取早日成立。”(记者 陈 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