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了市场 促进了消费

03.06.2020  09:20

6月1日晚,南昌市经开区天虹商场门口有许多市民在流动摊贩处购买玩具。本报记者陈 璋摄

  本报记者宋思嘉

  初夏,省城南昌的地摊经济与天气一道日渐升温。

  早上,地铁口的煎饼果子摊香气四溢,让上班族吃上便利温暖的早餐;下午,小区旁的衣食玩具摊,让出门遛弯的老人、孩子多了个寻热闹的好去处;夜晚,马路边的夜宵摊点人声鼎沸,让人直呼“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

  记者走访省城部分地摊经济市场,细听经营者的故事和心声,倾听市民的呼声和建议。

   小摊贩们不再需要“躲猫猫

  6月2日上午8时,家住南昌市新建区的小袁挤上公交车,前往洪城大市场进货,已经去过2趟的他熟门熟路找到批发商,一口气买回近百件各式夏装。

  忙活一上午,匆忙吃了口午饭的小袁回到新建区莱卡小镇小区附近,麻利地组装好三排衣架,将衣服整齐地挂好;从背包中拿出自己的支付宝二维码图片,挂在衣架旁。

  “35元一件,买两件送一件,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小袁卖力地吆喝起来。不一会儿,小袁的摊点便吸引了不少来来往往的路人,他紧缩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衣架上的衣服一件件被小袁叠好送到顾客手中。

  “已经卖了20件,等一会儿到了下午三四点钟,附近的学校放学了,还会有不少老人带着孩子来逛。”小袁打开收款记录数了数,笑呵呵地说。

  暂时闲下来的小袁坐在折叠小板凳上,向记者说起了他的“摆摊路”。“我原来在经开区的一家电影院上班,前段时间受疫情影响,一直没有收入。去年我家刚贷款买了房,没有多少存款,房贷的压力比较大。”正在发愁的时候,小袁了解到地摊经济正重出江湖,待业许久的他当即决定摆摊去。练摊近一周,从最初的只敢进20件衣服,到如今一口气进近百件,小袁的底气越来越足。同时,他也发现新加入者越来越多,从衣服、玩具、文具到饮品、小吃、饰品,各式各样的摊点让人仿佛置身一条热闹的步行街。

  “新鲜热乎的烤玉米,香甜可口的糖葫芦。”6月1日下午4时,林师傅的电动三轮车准时出现在红谷滩新区育新小学附近,刚放学的几个孩子循着香味围过来,还没等林师傅歇口气,30元收入便到账了。“你可别小看我这小本生意,一天能赚三四百元,比我之前在工厂上班收入还高一点呢,一家人过日子够了。”林师傅笑着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地摊主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像小袁和林师傅一样的受疫情影响的待业者。“练摊没有店铺租金压力,也不需要什么高含金量的技能,只要吃得了苦加上勤快就能赚钱。”数位地摊主坦言,“现在也不用担心被驱赶,可以安心练摊了。

  小摊贩们不再需要“躲猫猫”,居民生活也便利不少,热爱淘货的消费者也找到了购物新天地。6月1日晚8时,市民张女士晚饭后和家人出门散步,经开区南天阳光小区门口10多个摊点吸引了她的注意力。“老板,打个五折,我多买一点。”张女士兴致勃勃地和摊主砍价,几个来回,花30元买下10双袜子。“网购需要几天才能收到货,还不能当面砍价,在地摊买东西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张女士说。一旁的熊阿姨附和道:“在小区门口的地摊上买点水果、小吃和日常用品,比去超市方便多了,省时省力还省钱。

   期待未来更加科学文明有序

  从激活就业力量,到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对地摊经济的松绑受到欢迎和好评。未来,地摊经济如何走得更长远?

  “需要政府和摊贩等多方共同努力,让地摊经济更加科学文明有序。”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相关部门要强化精细管理,科学引导规划。制定统一的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进行分类管理;制定摊位经营管理规范,加大对破坏市容环境、社会治安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流动商贩加强宣传疏导,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强抽检频次,提升食品安全质量等。

  “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措施,让地摊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真正成为我们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民刘阿姨建言。“下一步,如果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规则,我们一定遵守规矩和秩序做生意,努力给居民带去方便,不给社会增添负担。”小袁等摊主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