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适应新常态做好耕地保护工作
2014年,浮梁县社会经济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北汽、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九景衢高铁和赣东北物流园等重点项目陆续落地。但随着发展步伐的加快,全县建设用地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给人均耕地仅1.2亩的浮梁带来了极大的耕地保护压力。在此形势下,浮梁县政府主动适应新常态,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一方面从严要求履行政府自身职责,增强责任意识,严格审批制度,另一方面从实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加大土地开发力度,不仅破解了用地难题,而且实现了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双赢。截止2014年底全县耕地保有量37.6321万亩,继续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30.9751万亩耕地保有量任务。
一、 从严要求,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履行有力
(一)从严履职,政府责任意识得到增强。 浮梁县始终将耕地保护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抓严抓实,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本辖区内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和发生的违法占地行为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与此同时,每年年初,县、乡(镇)、村、组、户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逐项将耕地保护的人员、责任、目标、措施等各方面工作落到实处,并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纳入政府年终考核目标,实行考核管理,对未严格履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的乡(镇)进行问责,确保耕地工作落到实处。
(二)从严审批,农民建房行为得到规范。 为合理引导农民建房少占不占耕地,浮梁县出台了《农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浮梁县重点村庄建设管理实施意见》,明确了国土、城乡规划和村委会的责任,指出了农村村民建房应遵循的原则,对农村村民集中居住点用地和农村村民单独建房用地审批程序等作出细致规定。同时,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了全县50个重点村庄的建设规划,实现了农村村民建房用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建房用地行为。
(三)从严惩处,非法用地行为得到遏制。 为严格保护耕地,浮梁县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土地立体监控网络,对发现情况和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出击。县政府还成立了“打非办”,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强化了查处打击力度。2014年,立案查处违法占用耕地18宗,拆除违法建筑650余平方米,起到了拆除一处、教育一片、震慑一方的作用。
二、措施实在,耕地保护量与质稳步同增
(一)开发整理扎实,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浮梁县按照“先造地、后用地,先做加法、后做减法”的思路,主动想办法、定措施、筹资金,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治,保持耕地面积不减。一是稳步推进土地开发。2014年完成验收备案的庄湾乡寒溪村等5个乡镇10个村、王港乡墩口村4个乡镇9个村、鹅湖镇柳溪村等8个乡镇14个村土地开发项目以及勒功乡等4个乡镇农民自主开发项目,新增耕地2309亩。二是有效开展土地整理。浮梁镇茶培村等二个乡镇四个村土地整理项目,为2014年度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项目。项目区土地整理总面积0.48万亩,预算总投资966.71万元,以上项目均已完成招投标,施工单位正在抓紧实施中。
(二)质量管理扎实,耕地质量保持平衡。 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同时,浮梁县更加注重加强对耕地质量的“平衡”。一是规范程序,提升项目实施质量。注重按规范程序,做好项目选址、项目实施管理、项目验收、项目资料归档等环节,并广泛征求当地农民意见,调动群众积极参与性,项目实施全过程公开透明,确保项目施工质量。同时加强后期管护,制定并落实后期管护检查、项目工程保修和回访等制度确,保了项目投资效果。二是注重培肥,确保土地整治质量。积极开展新增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工作,摸清耕地质量状况,对所有耕地进行分等定级,建立档案。同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有机肥,对新增耕地进行培肥,极大地提高了耕地质量。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2014年,浮梁县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个,总投资1119万元,开发面积0.84万亩,项目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资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整理后的土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下一步工作中,浮梁县将继续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的政策方针,正确处理好在新常态下的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加大力度,硬化措施,强化基本农田永久性保护,努力开创全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