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创业转向二三线城市 如何破解“水土不服”?
新华网杭州3月7日电(记者 段菁菁)“这是已经包装好等待发货的产品,车载EPS转向器。”在杭州下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营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的海归王朝久说。
在日本本田公司工作18年后,王朝久回国创立了公司,涉足电动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许多留学人员一样,他没有选择北上广作为创业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创人员转向二三线城市,迎接机遇与挑战。
海归“逆向流动”至二三线城市
“政府提供了很大支持,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人力成本又比一线城市低”。在谈到为什么把创业地点选在杭州时,王朝久解释说,公司在2012、2013年,通过申报项目获得了政府共两百万元的资金。
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的李迪对记者表示,当初回国成立公司时,他考察了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多地,发现许多地方政府具有前瞻性眼光,注重实干。公司成立后,在杭州引才521计划,高新区5050计划中得到了不少资金支持。
据了解,为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各省市出台了不同的政策,例如浙江的全球引才521计划、温州市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江苏的“双创引才”、大连的“海创周”、武汉的“黄鹤英才”计划等。
对此,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指出,海归人员回归二三线城市创业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地经济发展迅速,机会多,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而竞争没有北上广激烈。有的海归选择直接回到自己的家乡,一方面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则是利用了熟人熟路的优势。
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吕夏军,直接回到家乡绍兴创立了公司。在他看来,在绍兴创业没有在北上广强大的竞争压力,并且父母的资金支持和人脉关系给予了他一些创业帮助。
人才招募、商业环境遭遇“水土不服”
“不过,落户二三线城市也不是没有限制。现在人员招聘是最让我头疼的。”李迪说,他成立的企业主要做数字广告的电子交易,以大数据挖掘为核心,是典型的科技型公司。但一招聘就发现,懂互联网技术、金融证券、广告传媒各方面的人才很是稀缺。
这是海创高科技企业在二三线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王朝久所在的电动汽车行业是未来汽车业的发展趋势,但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基本没有。“人才都是招进来后自己培养。”
“国内学科建设落后是个原因,因而我们开展了与高校的合作。”李迪介绍,公司成立了计算广告学研究院,和浙江电子科技大学、浙江传媒大学进行应用理论的合作研究,后期会发展到学科的基础理论。
除了人才招募外,商业环境不同也是一个较大问题。《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调查显示,社会文化障碍是海归回国的最大顾虑,排在其次的是政策制度和家庭生活障碍。
李迪说,在美国的经历让他注重人才,讲究诚信和直接、高效的沟通,而中国企业里常存在低效的机构文化。“在企业内部推广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时就遇到阻力,不过好的是,这个管理理念与模式先进,很快被员工认可。”
接纳海归人才 二三线城市该何为?
“企业必须适应游戏规则。”尽管有些水土不服,但王朝久说,创业是艰辛的,有成功有失败。“如果是贪图享受,我就不会回国创业了。在李迪眼里,二三线城市有很多企业非常接地气,实实在在地为提高当地生活水平作出了贡献。
据了解,为了满足用人需求,不少海创企业还前往北京上海招募人才,帮助人才回流到二三线城市。对此,王辉耀认为,留创企业多是高科技行业,对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创新产业集聚和商业生态圈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不过,随着海归创业的选择趋于理性,他们对创业环境的重视正在从“硬件优先”转变为“软硬兼重”,专家指出,如何接纳海归人才,同时避免人才再“流失”,是二三线城市必须思考的课题。
“一些地方在制定人才政策时过于追求高大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王辉耀建议,相关政策重心应逐渐从招才引智转移到优化环境上来。“特别是二三线城市,要找准自己的优势,进行科学定位,实行错位发展,使海归所强调的发展机遇和城市对人才的诉求相吻合。”
除了创业之外,王辉耀建议,海归人员也可以选择在政府就业,从事公益服务型工作,帮助地方进行观念更新与政策优化。“海归逐渐转向中小型城市成为趋势,将在机遇与挑战中为当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