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部分精英返内地发展:我们发现没有窝
中新网2月4日电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到香港就读的“港漂”人数至2017年料攀升至七万,有担忧指大学滥招生恐变“双非(婴儿父母均非港人)”事件翻版,但似无阻港府吸纳内地人才到港就业及增强竞争力,近年更通过多项政策不断引入各类人才,不过部分人到港后发现,打工创业均难展所长,更因楼价高企、买楼须付双倍印花税,令安居乐业难上加难。有内地人才慨叹,留港发展前景黯淡,选择返回内地,与香港说再会。
港府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推出“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和“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吸引资深专业人才到港工作。据统计,通过各项计划到港的内地人才,近半人从 事学术研究及教育,三成从事商贸和文化艺术行业,一成八为体育和演艺人才。可是,精英风光背后却有鲜为人知的辛酸,多名“优才”聚会时互诉心声,直指香港发展机遇少,更缺乏支援人才政策。
高昂租金人工难负担
虽然特区政府视创新科技为六大产业之一,但曾在港从事资讯科技行业七年的陈建峰表示,近年内地互联网企业快速成长,而香港资讯科技公司多负责后勤工序,令其 “废了一半武功”,技术及能力提升上,难敌内地行家,因此去年中旬辞职离港,转行在深圳开设金融谘询公司,从头做起,“港府希望引进人才‘金鸡下蛋’,但 我们来了才发现,这里没有‘窝’。”
打工不见前景,创业亦遇阻力。前年初到港的Denvy,现在大型电讯公司技术部门任职。他指出,不少香港公司的技术研发部门先后迁往内地,本地程序员 工作多年,也难有机会参与研发,慨叹留港发展前景有限,毅然辞职创业,惟筹划多时却发现难负担高昂租金与人工,他只有无奈作罢。
面对发展瓶颈,同样从事资讯科技业的Austin亦深有同感。他2009年到港工作不久,即发现升职空间小,因此另谋出路,在深圳开设电子产品代理店铺,当作 香港工作以外的“副业”,目前店铺盈利可观,却慨叹到港寻求事业新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现在变成在内地赚钱,在这里生活!”
楼市辣招令留港却步
房屋问题亦令“优才”大受困扰。建筑师Ken到港未满七年,工作尚算满意,正当计划置业安居时,特区政府出台稳定楼市辣招,他惟有忍痛支付五十万元港币的双倍印花税买楼,深感人才政策言之无物,“我们凭专业技术来港,一直纳税,不会申请公屋、占用资源,结果还被歧视,是否要检讨人才政策?”
早已成为香港永久居民的宋东,在港创办新能源公司,又在深圳建厂,还为香港政党担任智囊,出谋献策。但他说,“优才”缺乏社会支援,寄语后辈只能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坚强面对生活逆境。
香港优才与专才协会主席骆勇亦感言,“优才”经入境处审批来港后,等同“无政府状态”缺乏关注,因此成立协会聚集“优才”共同发声,如早前曾致函政府,请求豁免“优才”买楼时缴交双倍印花税,希望政府可接纳建议,令他们在港安居乐业。
学者促解人才荒 仿星洲吸纳精英
人口老化遇上“港漂”大增,吸收外来人才惹争议,有学者指香港五年后面临严重人才荒,建议香港仿效新加坡,有针对性地大量吸纳“港漂”和外国人才,补给香港人才库,但旅居新加坡的香港学者反对过分“依赖外劳”,建议港府按需求吸纳外来精英。
近年香港经济发展稍逊狮城,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王于渐指出,香港人均教育程度已低于星洲,随着香港人口老化加剧,未来五年会形成严重的人力资源短缺,加上租金高昂、商用土地短缺,金融业的中端业务已开始向新加坡转移,香港若要急起直追,政府除不断增加教育投放外,更应加紧抢夺外来人才,否则未来发展堪忧。
王教授解释,新加坡早已引入大量内地专业人才,相反香港仍存在保护主义,吸纳人才成效不足。他建议改善人才移民政策,如定立清晰配额制度,列明所需教育程度、专业技能,广纳世界精英来港定局,“〇五年到现在只批了二千五百多人,平均每年三百多人,这么少怎可以啊!”
不过,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助理邝建铭指,港府缺少针对各产业发展、人才短缺情况的综合评估,亦无城市空间承载能力的评估,更缺新加坡为精英营造薪酬优势的调控能力,因此不应依赖外来精英,应首先厘清发展目标和保障本地人才能展所长。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