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做狼要么当羊?谁来拯救“江湖”中的少年?

28.08.2015  16:08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当这句台词从年仅13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时,何尝不是一种悲哀!近日,有媒体针对“校园暴力”这一话题展开调查。令人震惊的是,仅6.27%受访者未见过学校存在暴力行为!在本应安全宁谧的校园中,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少年江湖?难道说除了做欺负人的“”,和做被欺负的“”,少年们就再没有其他选择了吗?

   卷入江湖身不由己

  社科院博士后李涛历时两个半月的调查,令人触目惊心: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少年江湖诞生的土壤。与此同时,江湖中的欺凌手段也越来越多样。除了肢体上的欺凌,网络欺凌、中伤、排挤等情况越来越多,很多被欺凌者会选择沉默。较之肢体伤害,这种创伤不留痕迹,老师、父母更不易发现。

  拉帮结派,是混“江湖”的常见方法。在四川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兄弟帮”在两年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帮派元老李元元说:当时班上同学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于是他们就模仿高年级的同学,成立了“兄弟帮”。李元元和同学们建了一个QQ群,群名就叫做“行侠仗义——兄弟帮”。现在,“兄弟帮”事实上已经成为新的“镇压者”。

  “学校没能给予学生归属感和安全感。”事实上,不少江湖少年因为不堪被欺负而选择加入“帮派”寻求庇护。这种拉帮结伙以暴易暴的方式使得他们的角色发生转换——从被欺负到欺负人,一场恶性循环正在发生……

   谁把他们推向江湖?

  叛逆的青春期,青少年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同,反抗父母代表的权威。然而,这只是少年江湖出现的原因之一。中国心理干预协会理事何日辉表示,校园暴力的起因复杂,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原因都有。

  何日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存在校园暴力的青少年,往往存在学习障碍,因此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同学的认同;还有一些学生青春期跟父母关系不融洽,在家里又受到批评。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孤独,而又非常想获得认同。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这些青少年容易聚在一起,卷入少年江湖。

  另外,不得不提的还有影视作品。不必说《古惑仔》、《热血高校》等系列电影,就算是《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等青春剧从来都少不了“打架”。这些虚构情节对正处于模仿期的青少年而言,究竟产生了多大的误导和负面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不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认为,青少年犯罪之所以频发,主要归咎于影视。

   如何瓦解少年江湖?

  在上海华大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胡斌看来,校园暴力现象一直都存在。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人际交往需求,但方法很重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是中心,很少有机会锻炼与人交往,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合适的行为。另外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弱、部分娱乐文化的影响,导致学生产生交往障碍,所以才会发生类似事件。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必要教会子女如何应对校园暴力。关心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方面,更要着眼日常生活。同时,这对学校和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加强责任心,消弭校园歧视,及时发现不良苗头,才能直接阻止校园暴力的发生。此外,社会应该为青少年营造正确良好的环境氛围,尤其是避免过度渲染校园暴力、作案手段等,以免充当反面“教科书”。

   特殊的江湖

  在少年江湖中,还有一个更特殊的江湖——留守儿童。他们缺乏来自父母的温暖,甚至常年见不到父母身影。亲情的饥渴,必然导致孩子们转而寻求来自其他途径的“温暖”。父母的缺位,学校管理流于表面,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使得他们的内心需求被一次次忽略。

  相似的命运遭际,共同的心理诉求,促使他们“抱团取暖”,成为乡村少年“江湖”不断复制、扩散和发展的深厚土壤。

  如何尽快改变城乡割裂的现状,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让孩子们都能在父母身边成长,家庭教育才不会缺失。有评论认为,这不仅合乎个体利益,也符合一个国家的有序健康发展。无视这些问题,就可能把下一代推向“江湖”的怀抱,并且会在不切实际的好勇斗狠、恃强凌弱中越陷越深。

  作者:秦辰

  来源: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