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年的“三板斧”

18.12.2019  08:42

东乡区电商创业园内,王新年正在传授网上销售农产品技巧。通讯员 乐 欢摄

        本报记者 宋思嘉

        “大家好,我是半山园干货店店主丽丽,要健康,请找我。今天的直播福利多多,我们将送出5份竹荪作为奖品。

        12月10日10时30分,池丽芳和往常一样摆好三脚架,打开摄像头,接上麦克风,开始在网上直播促销。一旁的办公桌前,丈夫王新年正忙着录入数据,4名客服人员受理订单,小小淘宝店尽显勃勃生机。

        返乡5年,入驻抚州市东乡区电商创业园3年多,王新年创办合作社、成立淘宝店,带领乡亲们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把当地50余种特色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带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去年,王新年被评选为“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

        第一板斧:带回资金和技术,带领乡亲们“土里刨金

        王新年是东乡区黎圩镇上池村人,外出务工20余年,靠着一股拼劲,小有成就。他在上海宝山买了一套房子,成为村里人人羡慕的“新上海人”。

        为啥想要回乡创业?“有一次我去农贸市场买菜,几名买菜的老太太跟我说,江西山清水秀,绿色农产品多,可在上海难买到。那段时间,我就一直琢磨着,如果能将家乡的农产品卖到大上海,既能让城里人吃上优质农产品,又能带动乡亲们致富。”王新年回答道。2014年底,王新年带着多年务工攒下的积蓄,携妻子返乡创业。

        回乡后的王新年发现,村里的山货种类不少,但高附加值、市场畅销的品种少。于是,他开始在自家5亩田试种竹荪,上市后网上售价高达每公斤400多元,种植1亩竹荪净收入可达1.5万元。

        2015年,王新年成立上池村荆公农产品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带领村民种植竹荪、野生葛、有机稻米等绿色有机农产品。同时,在村里投资兴建了包装生产线,把从前简易包装的山货进行精细包装,入驻淘宝开设网店,特色产业做得风生水起。

        第二板斧:联通供销两端,给山货插上电商翅膀

        2015年底,王新年抓住东乡区成立电商创业园的机遇,申请入驻电商园。“政策扶持力度大,把我扶上马再送一程。”王新年说,在电商创业园,办公场地、仓储免费,还享受5年税收奖励、申请小额贷款等“五免费、三奖励、一优先”优惠政策。

        政策礼包红利多,王新年干劲倍增。他把网店拆分成4个,分别经销干货、初级农产品、精加工农产品和农村民俗食品。

        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王新年吸纳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并请来农技人员免费传授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同时,他将收购范围扩大到附近县乡,大批量收购特色农产品,缓解了山货滞销的老难题。“多年来,我家的乌萝菜都是拿到菜市场去卖,一年最多卖出50公斤。现在王新年上门收货,我家的乌萝菜今年卖出了300多公斤,纯收入超过5000元,是往年的三四倍。”甘坑林场松林村村民张小红对记者说。

        第三板斧:“传帮带”抱团闯市场,为农民造就更多增收饭碗

        “单兵作战,难以带动更多村民甩掉贫困帽,唯有抱团发展,小企业方能应对大市场,为村民造就更多增收饭碗。”王新年坦言。

        放眼四周,村民们有的缺技术,有的缺资金,有的缺经验。具有浓厚乡土情怀的王新年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将网店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当起了电商培训师。他走乡串村,在黎圩、王桥、邓家等多个乡镇开展电商培训,免费传授电商运营知识,培训了500多人次。他还将自家网店的岗位空出来,培训孵化懂电商的新型农民。如今,电商创业园内的85家网店中有三分之一是从王新年这里孵化出去的。

        “我原来在外地务工,2016年,我辞职回来跟着王新年学做电商,从进货到客服,再到运营维护岗位都轮了一遍。去年我开始自己开网店,第一年就赚了10多万元,今年纯收入预计能翻番。”小璜镇岭底村村民吴颖瑜对记者说。“吴颖瑜自学了抖音直播卖货,现在反过来教我们。大家在一起互相跟着学,干着带劲。”一旁的王新年接过话头。如今,王新年与东乡12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签订了帮扶协议,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

        “明年,我打算建立农产品电商直供基地,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注重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王新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