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新常态下挑战能否化为机遇?
近来,社会发展“新常态”已经从一个“热词”正式成为了社会的“常态”。“新常态”是与过去发展状况的一种对比,过去30年是经济高速发展,现在是中高速。而新常态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适度的中高速度。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国家投放了4万亿元来刺激经济,其目的就是想回到过去那种高速度,后来随着经济的不断下滑,意识到经济下行应该是一种新的常态。
第二,新常态意味着我们要对旧常态留下的问题进行纠正、化解。现在雾霾严重,就是过去常态的一个负效应,是过去常态的后遗症,是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总爆发。上世纪80年代的常态就是解决温饱问题,要迅速地增加产品的数量和解决人均收入低的问题,现在的常态是收入达到了一定水平(中等收入国家),许多产品的数量不成问题,但质量和效益存在严重问题,特别是像环保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发展的目标不是仅有速度,更要有质量和效益。
第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常态最核心的变化。增速放慢但结构在不断优化,这是新常态的典型特征,我们不再追求高增长,而是追求在经济增长速度合理下的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优化了,经济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才能增强,经济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也即我们看重的是“稳中有进”。
而经济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重点表现在五方面:
第一,表现在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服务业比重过去也在变化,但过去的变化是不显著的,而现在服务业正在变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们要看到,服务业的发展对就业非常有利,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新增就业人数要由900万人增加到1000万人即是非常好的佐证。
第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尽管我国目前对投资依赖还很高,但比重正在下降。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6%,是10年来第一次跌破20%,目前是17.2%,这是一个趋势,未来投资增速还会下降。与此同时,消费增长却比较稳定,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消费升级(人们对信息产品的消费、旅游的消费将呈上升趋势),消费增速有可能提高,由此将带来一个重要的结构变化,即需求结构优化,消费的贡献率上升,逐步形成消费主导型的经济结构。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过去30年当中,最开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发展,后来是重化工业得到大发展,这些高耗能的重化工业产业也是当前雾霾的源头。目前,高端产业正在扩张,如汽车产业、造船业、高铁、大飞机产业。这些产业不是拼资源,而是拼技术、拼创新。
如铁路在向现代物流转变的过程中,就在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并且从服务创新方面进行着尝试,这一点从95306网站的正式运营就可见端倪。
第四,将来城乡结构的变化。当前,正在有序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但这只是第一步。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程度偏低,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二是房价过高;三是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在城乡之间不平衡和不公平。
第五,区域结构的调整。过去是沿海带动中西部地区,但随着沿海地区的转型升级,未来应该是中西部地区带动沿海地区。
就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来讲,“进”更重要,尽管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仍可能继续放慢,但结构变化在加快,市场活力在增强,长期的增长潜力在逐步释放,那么,显而易见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在不断向好。即出现了速度递减而报酬递增的新形势,这就是中国的新增长,新发展。
可以这样说,新常态对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认识和适应新常态,积极作为,加快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使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