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甘祖昌:解放后竟主动退役做农民29年

15.10.2015  17:15

甘祖昌(左一)

  甘祖昌,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桥头村(现沿背村)人,1905年3月23日生。他家庭贫穷,世代务农。6岁时,曾得舅舅接济,读过一年私塾。以后,即在家种田和为地主做应工(随叫随到)。

  1920年,坊楼在外地读书的青年学生陈竞进、谢运鹏等陆续返乡,创办了新城小学,并与朱绳武等成立了莲花县早期共产党组织,在家乡开展农民运动。他们发现甘祖昌忠实可靠,便吸收他参加农民协会的工作。

  1927年7月,省农民协会负责人方志敏来到莲花,在坊楼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会后,甘祖昌主动找到方志敏,请教问题。方志敏向他进一步阐明了农民贫穷的真正原因,从而使他对中国革命有了初步认识。

  1927年8月24日,经谢运鹏、苏国珍介绍,甘祖昌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不久,秋收起义爆发,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经萍乡芦溪来到莲花县境。部队在距甘祖昌家一公里路远的甘家村住了一夜,次日清晨即直扑莲花县城。开始,甘祖昌不知来了什么部队,便和群众一起躲进山里。部队走后,一个儿童在地上捡到一块“工农革命军”的臂章,甘祖昌这才知道是自己的部队。他立即赶赴县城,但部队已远去了。

  甘祖昌入党以后,担任交通员。1925年春,他担任坊楼乡土改委员会主任,8月,调任莲花红色独立团军需处处长,后来又被派往井冈山红四军训练班学习。毛泽东在八角楼接见了他,亲切地询问了莲花县武装斗争的情况,最后说:“我们的学习班办不成了,敌人要发动进攻。你回去告诉县委,要组织好红军和赤卫队,狠狠打击来犯的敌人,你们扯住了敌人的手脚,就是为保卫革命根据地出力!”这番话,使甘祖昌终生难忘。

  1930年12月,甘祖昌奉调湘赣军区红军兵工厂任副科长,负责制订生产计划、采购原料,还兼任会计、出纳,管理百余职工的伙食。由于他经营有方,工人每月能领到三四元钱的工资,干部能分到一点伙食尾子。

  1934年8月,为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湘赣红军突围西征。湘赣军区兵工厂被编为红六军团工人连,甘祖昌任连司务长。行军时,甘祖昌总是打前站,为部队准备粮草,安排食宿,即使在每人每天只分到8粒蚕豆的最艰难的情况下,工人连也没有饿死一个人。11月,甘祖昌随主力红军长征。爬雪山时,他支持不住了,瘫倒在雪山顶上。幸好当时任弼时牵了一匹马走过来,让他紧紧抓住马尾巴才下了山。

  抗日战争爆发后,甘祖昌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甘祖昌任旅供给部军需科科长,奔赴抗日最前线。

  1939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断绝八路军军饷和军需供应,封锁陕甘宁边区。于是,中共中央将三五九旅从前线调回陕北,一面执行保卫党中央的任务,一面进行大生产。

  当时,组织上交给甘祖昌的任务是,负责领导修械所、纺织厂、鞋袜厂等军需工厂。这几个厂除修械所外,都是白手起家。在筹办大光纺织厂时,既无原料,又无厂房,既无织布机,又无熟练的纺织工人,真是困难重重。甘祖昌找到一个曾学过织布的红军战士崔米兰做师傅,办了一个织布训练班。他借用老乡的土织布机,用旧存的一捆棉纱试织成窄面白布,成本比市场上便宜三分之一。他向旅长王震汇报后,王震立即从警备团调20多名会织布的战士做技术骨干,再从旅直机关抽调部分公勤人员当学徒,并仿造了8架织布机,派人到山西购了一批原料,办起了纺织厂。不久,纺织厂又开了8眼窑做机房,新招了100多名工人,自制了10架织布机,改进了操作技术,从而在短期内解决了全旅l万多人的穿衣问题。由于甘祖昌工作成绩显著,1941年他被提升为三五九旅供给部副部长。

  1941年冬,甘祖昌随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经过艰苦努力,部队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944年,王震奉命率三五九旅南下至广东与东江纵队会师。部队要经过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的日军占领区,任务十分艰巨。此时,甘祖昌身体不好,经常咳血,但他坚持申请参加南下。南下北返途中,在广东八面山百熊镇,部队被日军重重包围,鏖战三昼夜,难以突围,甘祖昌旧病复发,高烧吐血,病情严重,王震动员他化装留下来看病,病好后归队,他坚决不肯,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跟大伙儿一起战斗。”最后终于胜利突围回到延安。

  全国内战爆发后,甘祖昌参加了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战斗。1947年,他调二纵队后勤部工作,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役。1949年调任一兵团后勤部部长,进军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