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甘肃侨爱工程学校:手摇铃铛成记忆 图书室受欢迎
中新社兰州12月13日电 题:探访甘肃“侨爱工程”学校:手摇铃铛成记忆 图书室受欢迎
作者 南如卓玛 魏建军
天蒙蒙亮,57岁的杨成云一个人在甘肃临夏业卜湾小学的操场跑了几圈,然后打开教室门,等着来上课的学生,这是他31年来每天都做的事情。
1982年开始,杨成云开始在甘肃临夏积石山县业卜湾小学任校长,历经23年卸任,新校长接任后他仍在这里从事教学。“因为缺老师,所以我一直代课。”杨成云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校能有现在这样“不容易”。
1999年,法国侨商曾旭光捐赠20万元(人民币,下同)修建教学楼,推动位于半山腰上的业卜湾小学搬迁重建,“终于有个学校的样子了”。积石山县教育局副局长陶永鹏介绍说,自1999年至今,由国务院侨办牵线搭桥,多国华侨及组织援建该县29所学校,接受援建资金达872.95万元。
“学校就是我的家,在这里我心里踏实”,杨成云回忆,自己拿到第一个月工资,便去城里买了一个手摇铃铛,“上课摇三下,下课摇一下,便于区别。”
杨成云从办公室抽屉里拿出那个自有了电铃之后就逐渐淘汰了的小铃铛向记者展示,并站在台阶上摇了三下,正在玩耍的同学纷纷冲向教室。
记者走访的另一所学校是芦家庄小学,黄土高坡一望无际,三五户人家散落在周围的山坡上,中间山梁上的学校楼房很是显眼。校长党正彪告诉记者,该校今年8月从“危房教室”搬迁到此。
这所学校由法国法华工商联合会捐赠50万元,加上地方政府投资,于2012年4月动工建设,2013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教学楼门口写着“侨爱工程”。
中午,阳光高照,学生们抢着玩操场上仅有的两个双杠。旁边有些混凝土,党正彪计划再搭建一个乒乓球台。
休息的时候,有多位同学进了图书室。马春龙拿着一本《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站在墙角读起来,“新学校最好的是教室里有炉子,生火了上课不冷,而且有图书室可以看很多书”,马春龙说,以前的学校光线很差,整天开着灯,上课就想睡觉,而且没有操场玩。
党正彪说,法国侨胞援建是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告别了“逢雨便漏、拥挤不堪”的老平房教室,解决了很多山里适龄儿童的就学问题。
“学校环境改善了许多,但目前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备不齐全,是最大的困难。由于山大沟深,大学毕业生多不愿来此教学,现在学校老师平均年龄48岁。”党正彪说,学校6个年级有7个老师、138个学生,一个老师包揽多门课程,还要负责每日给学生发营养早餐等所有杂事。
为弥补学校没有英语、音乐老师的空缺,党正彪说,准备赴县城购置一台录音机,买一些英语和音乐磁带,在课堂上反复放,让学生跟着学。(完)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