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沫飞扬的卧谈会越来越安静 被刷微信、玩手机游戏替代

17.11.2014  13:38

  寝室里的卧谈会承载了众多大学生美好的校园记忆,熄灯之后,爱情、青春、梦想的话题在上下铺间飞扬。不同年代的卧谈会有着不同的高频率话题。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最爱谈哲学、诗歌。90年代,谈理想、摇滚。后来,卧谈会的主题越来越实际,包括工作、创业、考研、出国等,但爱情是永恒的话题。

  连日来,记者在江西多所高校调查发现,让“70后”、“80后”大学生激情澎湃的卧谈会,正在“95后”大学生中逐渐淡出。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躺在床上也是各忙各的,有人追美剧,有人刷微信、微博,有人用手机玩游戏。校园夜生活中,面对面轻松畅快的交流少了,刷手机逐渐取代了“卧谈会”。

  遗憾:入学快三个月没开过一次卧谈会

  “睡觉前不是玩手机,就是看平板电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动,看电视剧、聊微信、打手机游戏,但就是没有交流。”南昌一所高校的大一新生小汪告诉记者,刚进学校那几天,她和室友还会聊聊自己的家乡,时间长了,就感觉没什么可聊的了。入学已经快三个月了,但寝室没有开过一次卧谈会,室友关系也因为缺少交流而不温不火。

  “以前高中住校时,我和室友还经常有卧谈会,本以为大学期间与室友的话题会更多,没想到大家晚上都是各玩各的。”小汪说,有时她躺在被窝里也想说一些有意思的话题,让室友一起参与讨论,但常常是她一个人说,室友的反应比较冷淡,渐渐地她也不乐意聊了。

  记者随机走访了十多个寝室,不少大学生都表示,如今网络社交逐渐替代了卧谈会。“我遇到好玩的事想和室友们分享的时候,室友却很难放下手中的手机,有时候我正讲到一半,他们的微信又响了,然后就没人理我了。”大二学生小朱说,三个室友都是手机不离身的,晚上睡觉前不玩到手机没电就不休息,偶尔在网上看到好玩的事情,顶多多说几句,然后又继续玩手机,这让他很郁闷。小朱说,卧谈会越开越少,他已经想不起来上次卧谈会是什么时候了。

  怀念:卧谈会是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我上大学的时候,宿舍里每天晚上开一场卧谈会才能入睡,那时候的室友都成了现在的铁哥们,大家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80后”王兴国已经大学毕业10年,至今仍对当年的卧谈会十分怀念。

  “晚上躺在床上不想睡觉的时候,或者想睡觉但是室友还不想睡觉的时候,一群大老爷们的卧谈就开始了。大到天文地理,小到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我们会讨论在游戏里如何配合打BOSS,哪个球星该拿世界足球先生,所有话题在最后都会神奇的绕到班里的女生身上,这时卧谈会才到了高潮,个别装睡的同学也忍不住参与到讨论中来,直至每个人都睡去。”王兴国说。

  已经毕业6年的高鹏说:“我读大学的时候,手机的功能还没有现在这么强大,晚上躺在床上没太多事情可做,于是几个室友经常卧谈,话题也很多、很欢乐,我们经常用各自的家乡话对话,还会讨论毕业后的打算、今后结婚时要互相随多少礼。”高鹏说,卧谈会里有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我读书时宿舍11点就断电熄灯,我们总是在熄灯前几分钟内洗洗涮涮完毕,然后赶紧钻进被窝,这时总会有室友提出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说着说着大家都精神了,睡意全无。”毕业4年的李剑说,如果没有卧谈会,对大学生活来说是一种遗憾。

  呼吁:大学生卧谈会文化回归

  东华理工大学学生辅导员张老师认为,大学“卧谈会”不仅是大学生活美好的回忆,适当的卧谈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熄灯之后的气氛十分轻松,一些平时难以启齿的话题也可以自然的沟通,有些情感话题和心里话都是在这个时候说出口的。卧谈会有时还能化解一些宿舍内部的小矛盾,让大家更融洽的相处。

  “大学同学应该成为一生的好朋友,而感情是需要交流才能加深的。”张老师说,她常常碰到同学在食堂吃饭,饭桌上没人开口聊天,大家都是一边吃饭一边低头玩手机。微信、微博拓宽了学生们的交际渠道,但也可能降低他们在现实中与同学交流的能力。张老师认为,卧谈是增进同学之间感情的好方式,卧谈会如果从学生宿舍消失将是学生们的一大损失。

  谈到曾经唾沫飞扬的卧谈会越来越安静,有高校老师认为,这与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关,不少学生更注重以社团、学生会、兼职、讲座、考研等方式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留在宿舍的时间少了。此外,一些学校不再强制夜晚熄灯,室友作息规律不同,这也加速使卧谈会淡出学生寝室。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老师表示,卧谈会是一种交流的形式,由于卧谈大多是在熄灯后进行的,能够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人降低心理上的戒备,把平时不愿意表达的东西说出来,可以更好地宣泄情感,互相交换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大家在交流中彼此熟悉,加深互相之间的了解。这也是为什么经常卧谈的寝室,室友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的原因。“卧谈会最关键的是倾听和倾诉,多进行这样的交流,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可以长期受益的。”蔡老师说。

  文/江南都市报记者廖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