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爱心包租婆少收房租 为患者省下救命钱
李光琼:82岁,武侯区南虹村社区居民,被广大白血病患者称为爱心“包租婆”
抛开屋外的厨房,李光琼的家只有37平方米。在这个老旧而狭窄的空间里,一共架着四张床,除了李光琼自己的一张外,其余三张都是提供给白血病患者的。
从10年前开始,李光琼就在以这样的方式帮助白血病患者和家庭,从搭伙煮饭,到把患者接进家中,她坚守原则,少收甚至不收房租,不但为患者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更传递着一份战胜病魔的希望和信念。
因为这份善良,李光琼成为白血病患者们眼中的“爱心包租婆”。
李光琼的家位于林荫街15号的居民小区,这里紧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也是血液科的病人们最熟悉的地方。登门拜访时,记者没有提前预约。尽管素不相识,但听说是专程来找她的,老人还是蹒跚着身子开门相迎:“小伙子,煮饭还是住宿?里面还剩一张床,挤一下可以睡两个人……”
10年里,李光琼一直以这样的朴实和热情对待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对于她来说,善良就是这样一种不设防的情感,简单、直接、纯粹。
她的小屋
整个居室隔成三间房
李光琼居住的一套二是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房子,连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都没有,整个居室被隔成了三间,每一间里都铺好了床铺。
走进小屋,记者的感受是简陋而狭窄,阴暗的光线,到处堆放的油盐酱醋、锅碗瓢盆,让这个本来就很狭窄的房屋显得更加拥挤,以至于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独居老人的房屋,“很多东西,都是患者和家属留在这里的,厨具餐具、生活用品,不方便拿的就放在我这里了。”
相对于略显凌乱的房间,四张床却显得格外整洁,尽管此时没人使用,但被子、床单都清洗得干干净净。李光琼说,给病人准备的床铺是特别讲究卫生的,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洗一次,有时人多的时候,几乎天天都要清洗更换,“真的是比旅馆都换得勤!”值得一提的是,小屋虽然简陋,但墙壁却很干净。她告诉记者,这是女儿专门花了2500元钱,请人重新粉刷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屋显得更加舒适。
李光琼的卧室位于房屋中间,这里摆放着两张床,相隔不过一米多,中间没有隔帘。其中,一张是她自己的,另一张是用于出租的,现在已经被一对来自凉山州的母女租用,其中女孩才9岁,是白血病患者。10年来,李光琼就这样和不少白血病患者及家属共寝一室,“害怕?从来没有,白血病又不会传染,我一点都不担心。”
现在,李光琼的小屋借宿着两对母子(女),都是娃娃身患白血病。此时他们都不在,其中一个孩子正在医院治疗;另一对母子刚回老家,但近期就要返回成都,“他们什么时候来,我都欢迎,提前打个电话,我就把房间准备好。”谈到这里,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尽管帮助了不少人,但老人对求助者的身份似乎并不关心,以现在和她共居一室的母女为例,老人居然连她们的名字都还不清楚,“我不关心名字,只关心她们有没有困难。”
她和患者
同住一屋就像一家人
不到11点,李光琼就要开始准备午饭,她说临近中午,会有不少患者家属来借用厨房,为了给他们腾地方,自己得把午饭时间提前。
李光琼的判断很快得到了验证,一顿简单的午饭还没有结束,几个带着保温桶、饭盒和食材的患者家属就赶了过来。他们热情地和老人打着招呼,然后来到厨房炒菜做饭,彼此之间的交流虽然不多,但心怀默契。
其中,正借宿在这里的徐旭秀是老人最熟悉的人。去年,她12岁的儿子小洪(化名)被查出白血病,给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娃娃看病要花不少时间,如果租房的话,在华西医院附近少说也要1000多元,这对我们来说压力太大……”徐旭秀从病友处听说对面林荫街上,有位八旬老人在自己家摆满了床铺,可以为白血病人免费提供住宿,于是就抱着一丝希望上门拜访,“没想到,李婆婆立马就答应了,马上给我们安排了床铺。”如今,徐旭秀已经在这里住了6个月,儿子不在医院治疗时,也会住在这里。
虽然是房东和租户的关系,但是李光琼和徐旭秀的关系更像一家人。煮饭之余,徐旭秀在屋里搜罗出几件老人的脏衣服,开始泡水清洗,“婆婆心好,但毕竟年纪大了,腿脚不便,所以这些家务事,我能帮的就帮一点。”徐旭秀说,除了洗衣服之外,只要她有空,就会来帮老人打扫卫生、做饭,“这也算是我对婆婆的报答。”
对于小洪的病情,李光琼也格外关心,徐旭秀在忙着做饭洗衣时,她就坐在床边整理孩子的衣服。对于给孩子准备的饭菜,李光琼还要亲自“审查”,“蔬菜要多加点,报纸上说白血病患者要补充维生素……”
她的举动
多年为患者省房租
李光琼回忆说,最初帮助白血病患者大约在10年前,那时,有房屋中介找到她,说有人想租一间房子,并共用厨房,房租是200元一月,“当时我想房子空着也是空着,不如租出去,于是就答应了。”
后来,租客入住以后,和李光琼成了熟人,在一次交谈中,她才知道租房子的原来是一个白血病患儿的母亲,她和女儿都来自农村,家里十分困难。她每天都到这给女儿做饭,晚上住在老人家里。听说这个情况后,老人立即把200元钱退还给了她,而且让她免费住下去,生活上也尽可能给予照顾。
很快,关于李光琼的故事就在华西医院血液科病房传开了,很多患者主动找到她,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这间小屋就成了很多白血病患者的“温馨之家”。在10年的时间里,她帮助了一个又一个白血病家庭,最多的时候,37平方米的小屋同时住进了7个人。
不过,李光琼坦言,在做这件事之初,周围还是有一些人表示不理解,甚至说她是钱太多了,找不到地方花。“我一个月退休工资才2000元,哪里有啥钱嘛?”李光琼告诉记者,就这些钱,三分之一左右都要花在消耗的水电气和生活用品上,“不少患者家属要炖鸡炖肉,厨房经常是一天都不停火,这样下来,一个月的气费就很高!”她告诉记者,现在来煮饭和住宿的人越来越多,她有时会象征性地收几十元钱,但大多数时候,这些费用都是她自己在承担,“但如果确实太困难的,实在拿不出钱就算了。”尽管如此,李光琼没有任何怨言,选择了默默承担。在她看来,为白血病患者省下的每一笔开销,都是救命钱,“治病救命最重要,其他的都是小事。”
她的品质
乐于助人 善于待人
之所以下决心做这样的事情,李光琼认为这与小时候的家教有关。那时候,外公教她写毛笔字,要是写不好就会被罚站。有一次,外公要她想自己的人生格言,一个星期内想不出来就要罚站。于是,她给自己写下了16个字:“宽以容人、乐于助人、善于待人、严于律己”,这16字也成为她一生的座右铭。
值得一提的是,李光琼有一个女儿,现在和女婿住在神仙树北路,在那里,小两口购买了一套300多平方米的跃层公寓。此前,女儿曾经多次表示希望将老人接过去居住,但都遭到了拒绝,老人给出的理由是没有电梯,上下楼不方便,但另一个情况是,那时还有不少白血病患者等待她的帮助,“在给患者减免房租这件事上,女儿是支持我的,也经常过来帮忙,还说钱不够就找她,但我尽量不给她找麻烦。”
李光琼的身体一直很好,性格也很开朗,可是去年遭遇的一场车祸,让她的手和腰受了伤,当时,肇事司机把她送到医院,拿出200元钱就走了,“当时,我以为伤不重,心想就这么算了吧。可是后来才发现,这个伤老是治不好,现在连走路都很吃力了。”李婆婆说,以前,她还会时不时地提着水果到医院看望借宿的病人,可是现在由于年龄和伤病的原因,这样的行动也越来越少。说到这里,李光琼的眼里浮现出一丝焦虑,“我一个老太婆,一间小房子,能做的事情很有限,但是需要帮助的白血病患者还有很多。我希望大家都能搭一把手,让他们感到实实在在的温暖。”(记者杨甦 摄影 杨永赤)
他们说>>>
就像跟家人在一起
徐旭秀(白血病患者家属):李婆婆心肠好,是我们全家的恩人。起初我和娃娃刚来的时候,身上钱都花得差不多了,一个月只能掏出100元租房。可是就连这个钱,她都没有收,这让我十分感动。
姚春芹(白血病患者家属):和婆婆生活在一起,我们感觉很轻松,就像是跟家人在一起。这个小屋虽然不大,但就是很温馨。
小洪(白血病患者):我认识李婆婆几年了,她就像亲人一样对我无微不至地照顾。每次 住在她家时,床单被套都是干干净净的,感觉就像在自家一样。
对她的行为很钦佩
彭晓燕(李光琼的邻居):李婆婆做好事这么多年,我们都是看在眼里的,对她的行为表示钦佩。平时,只要李婆婆开腔,能帮忙的地方我们一定会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邻居:我从心里上是支持她的,但客观上来说,到她家的病人多了,我还是担心会对小院的环境和其他邻居的生活产生影响。希望有相关部门来搭把手,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
付咏梅(武侯区跳伞塔街道南虹村社区主任):社区对于李婆婆的行为一向都是支持的,只要有需求,我们随时都可以上门服务。对于她助人为乐的事迹,社区也加大了宣传力度,希望更多人向她学习。
记者手记>>>
只要心中有善
也能散发无穷的光和热
如果“善”是有原因的,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善”是有结果的,那也不能称为善。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善良的理解,他眼中的善就是这个超乎因果关系的东西。
李光琼对于善的理解也是如此,在她看来,自己的行为不是因为可怜而给予施舍,也不是所谓崇高品德的驱使,而纯粹是身为一个人的本能,是必须去做的事情。“我认为,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只是有的人不善表达。而我只是按自己的方式,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
对于白血病患者,李光琼能做的事情也许很有限,但她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一种信念,只要心中有善,即便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即便是只有37平方米的小屋,也能散发无穷的光和热,把感动传递到每个人身边。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