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扛起青春的责任与使命 在奉献与担当中向上向善

13.06.2015  13:01
肩扛起青春的责任与使命 在奉献与担当中向上向善 - 上饶之窗
肩扛起青春的责任与使命 在奉献与担当中向上向善 - 上饶之窗
来源: www.srzc.com

   中国青年网南京6月13日电 (见习记者 褚楚)“人生需要信仰,生命需要榜样,我的信仰就是雷锋精神,榜样就是雷锋老班长。” “我随时准备着,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重返战场。” “知识改变命运、转变成就未来、奉献快乐人生,这是我这些年来最深刻的感悟,在油田这片热土上,我努力着、我收获着、我快乐着。”“核心价值观不是什么“大道理”,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担当,是一种身体力行,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择善而行。”

  崇义友善好青年毕万昌、人民日报战地记者焦翔、爱岗敬业好青年肉孜买买提·巴克、孝老爱亲好青年王东四位向上向善好青年,两场事迹分享会,在这个烈日炎炎的盛夏,像一场淅沥沥的细雨,滋润着南京这座人文古都,为这里的青年吹来一阵阵青春正能量的清风。6月12日,团中央“向上向善好青年”分享团一组来到南京艺术学院,在这个青春洋溢的校园里,唱响青春主旋律,传播向上向善正能量。

  要做一颗饱满的雷锋精神的种子

  雷锋班班长毕万昌在分享会上 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褚楚 摄

  “我是沈阳军区某工兵团汽车连雷锋班现任班长毕万昌,2009年12月,深藏着父母亲朋的殷切期望,怀揣着对军营的美好向往,尤其是对英模雷锋的崇敬之情,从哈尔滨入伍,走进光荣的‘雷锋团’。”高亢的声音回荡在整个会场,崇义友善好青年毕万昌用军人的英姿飒爽展示着青年军人的青春风采。

  2012年10月25日,团队组织新老雷锋班班长交接仪式,在雷锋老班长塑像前,在全团官兵注视中,毕万昌激动地接过雷锋枪和雷锋班班旗,并郑重许下誓言“高举雷锋旗帜,传承使命担当,弘扬雷锋精神,坚守道德高地。

  毕万昌告诉大家:“上任伊始,我把历任雷锋班班长当作偶像,跟着先进学先进,照着雷锋做雷锋”。

  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蕴含着丰富而高尚的道德规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又继承了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向善、求善、行善”的优秀道德传统。

  一任班长,一生担当。作为雷锋班班长,毕万昌始终不忘组织嘱托、社会期待,在接力传承中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在新老接力中感受精神力量。

  有同学问毕万昌:“您怎么看待现在网络上有不认同雷锋精神,甚至诋毁雷锋精神的现象?”,毕万昌严肃地回答道,“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了解雷锋,不了解雷锋精神,没有认真学习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和学习,认真了解雷锋,学习雷锋精神”。

  在传播雷锋精神的道路上,有人质疑,说他们是在哗众取宠,是在捞取政治资本,但毕万昌始终坚持“你吹你的冷风,我学我的雷锋”。

  为了党和国家 责任和使命时刻准备着

  人民日报战地记者焦翔在现场 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褚楚 摄

  如果说雷锋精神是毕万昌的信仰,那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为了党和国家时刻准备着,则是他的责任和使命。

  在过去几年里,他在战乱的中东国家间穿梭,报道了埃及、利比亚、叙利亚、黎巴嫩等几个国家政权被推翻或者内战的过程,经历过汽车爆炸、炮弹袭击、暴力抢劫、北约空袭、狙击手放暗枪。他的传奇经历触动了台下诸多同学的内心,他文质彬彬的气质吸引了台下同学们的目光,他是今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西亚非洲编辑室副主编焦翔。

  2011年1月,焦翔刚到埃及,骚乱就爆发了。镜头下,百万示威民众与军警对峙,年轻人在催泪瓦斯中被打得头破血流。在博物馆,埃及法老的珠宝遭到洗劫,4000年的文物化为满地的碎片,博物馆馆长痛哭到几乎窒息。

  焦翔说:“驻外第七个月,我冲进北约轰炸下的利比亚。恐惧笼罩着的黎波里,空气中都是死亡的味道。为了躲避空袭,卡扎菲把国家电台等敏感机构都安置在外国记者下榻的酒店楼下,这就意味着,我们就都成了他的人体盾牌”。爆炸总把黑夜变成白昼,玻璃被震得嗡嗡作响,几乎碎裂。每次惊醒,我都要使劲儿掐一下自己的脸——真疼,还好我还活着!

  类似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的,恐惧和死亡每天都在焦翔的身边笼罩着。

  “康德曾有句名言说,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在战场坚守了1200天。”焦翔用执着的信念完成党和国家交给他的任务和使命。

  焦翔总共完成了100万字文稿,拍摄了6万多张图片,另外还有视频、微博等大量新媒体报道,分别刊登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人民网等媒体上,为中国和全球读者了解中东战乱,为中国政府作出重大外交决策,尽了他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焦翔有很多自己的感悟,“洞悉乱象,把脉大局,我感悟到中国力量。不能任由外部干涉实现政权更迭,这是对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捍卫,是大国的正义担当”。

  这些经历,也让焦翔领悟到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的责任和使命,他要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忽视自由与平等,忽视经济与民生,轻信西方的承诺,盲从舶来的民主,就是葬送自己的美好家园。

  在分享会现场,很多同学积极与焦翔互动,有同学问焦翔:“几年来,作为一个没有雇员没有同事,孤军奋战在战地的中国媒体记者,你在国外想家的时候怎么办”?焦翔说:“我很少想家,我的父母希望他把工作完成好,当从报纸上读到焦翔的报道,家里人就放心了”。但焦翔还是告诉记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自己不敢听歌,因为听到以前和亲人一起唱过的歌,眼泪就会不知不觉地流。

  “我随时准备着,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重返战场”。焦翔想,当在座的同学们和他有了相同的经历,有了同样灵魂的洗礼,也会喊出与他相同的誓言。

  爱岗敬业好青年肉孜买买提.巴克在分享会上 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褚楚 摄

  有人在用信仰传播精神,有人在用奉献坚守使命,还有人用坚持默默地勤奋学习成就梦想。

  “知识改变命运、转变成就未来、奉献快乐人生。这是我工作21年来最深的体会”。爱岗敬业好青年肉孜买买提.巴克用流利的汉语讲述他的奋斗青春。

  肉孜麦麦提·巴克是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五区采油六班班长,他告诉大家,今年是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60周年。60年前,这里飞沙走石,渺无人烟,经过几代克拉玛依石油人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如今已变成了一座石油特色鲜明、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市。作为一名石油工人,巴克感到十分的自豪。因为克拉玛依油田的发展里,有巴克的奉献和努力,有巴克的辛勤和汗水。

  但巴克跟大家分享的不是他作为一名石油工人的故事,而是他成为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普通话宣传员的故事。

  当巴克刚刚走进油田的时候,没想到语言却成了第一块绊脚石。他从小在南疆长大,技校上学的也是维语班,结果刚到单位时,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成了问题。

  巴克说:“师傅跟我们新来的员工聊天,让我搬一把椅子坐下,我听不懂,一直站着不动;问我在家排行老几,前面的人说他在家是老二,我想我是家里第一个孩子,就顺口说了一句‘老一’。”经过了几次这样的事情,以后一跟别人说话,巴克就特别紧张。感觉自己是一个能听见的“聋子”、会说话的“哑巴”。

  从那以后,巴克暗下决心,随时随地利用一切机会向汉族师傅学习,向汉语说得好的少数民族同胞学习,甚至与在学校当老师的女朋友谈恋爱时也用汉语交流。走到哪儿,他都带着一个小本,把碰泵、憋压、调参这样的专业术语记下来,分别标注上汉语、拼音、维吾尔语。

  不到一年,肉孜麦麦提·巴克不但能用汉语交流,还能用汉语读报念书。三年后,他的汉语水平达到了八级。2007年起,他还被克拉玛依第三中学特聘为“普通话宣传员”,成为克拉玛依市唯一的维吾尔族汉语宣传员。几年来,他已累计为3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讲座。

  巴克不仅用勤奋的学习和不懈的努力完善自己,也义无反顾地帮助他人。他成立了“红柳石油网”,将工作培训的课件放在网上与大家共享。“得到的多就应该付出得更多,要把所学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巴克说。

  知识改变命运、转变成就未来、奉献快乐人生,这是巴克这些年来最深刻的感悟,在油田这片热土上,他努力着、收获着、快乐着。

  人间自有真情在 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孝老爱亲好青年王东在分享会上 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褚楚 摄

  巴克的努力成就了自己,改变了命运。同时,他用自己的行动帮助更多的人,他的获得是为了更好的奉献。而孝老爱亲好青年王东也同样在奉献中感受到了幸福。

  山东人的王东,有着典型山东汉子的直爽和憨厚,他用亲切的山东话跟台下的同学们说:“付出,让我收获更多的喜悦和满足。”

  王东义务赡养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陈凤兰十五年,为这位体弱多病、贫困孤独、八十七岁的老人撑起一个温暖的家。十五年间,他为她求医看病、洗衣做饭、端屎端尿。

  1999年冬天的某个周末,刚刚结婚的王东和妻子到安蔡楼镇常寨村岳父家走亲戚,王东性格开朗,就与街坊邻居都聚在一起拉家常,这时候,王东注意到墙边树下一个老人独自一人默不出声,心中产生疑惑,从街坊邻居口中王东得知,老人名叫陈凤兰,老伴去世早,无儿无女,是个孤寡老人,身边没有亲人照顾,生活非常困难。就这样,王东把她带回了自己的家。

  这15年来,老人从未离开过家,除了外出学习,王东也从未在外留宿。因为妻子外出工作过几年,他和老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比妻子还长,她就成了王东心里的牵挂。

  王东说:“现在都在讨论时间都去哪了,回想这十五年时间过得太快了,我的时间上班、巡查线路的时候都放在工作上,其余时间都放在了照顾老人和家庭上”。

  也有同事朋友说王东是不是把老人看得太重了,可王东说:“看到老人生活得幸福,心里就觉得舒坦,同时我也感到了老人对我的信赖和真情。”

  几年间,老人得过几次病。2007年秋天,老人患上了肺气肿住院,虽然进行了治疗,但身体还是每况愈下,老人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将王东叫到跟前,说:“东啊,奶奶求你一件事情,我感到自己身体不行了,你帮奶奶准备后事吧。”王东听到这句话,心如刀割,暗自里下定决心,要对老人负责到底、不离不弃。

  自今年3月以来,王东捡个奶奶义务赡养十五年的事迹被100多家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都向他竖起大拇指,但也有人说王东傻,咋有那么多闲心闲钱去赡养一个非亲非故的老人,拖累了家庭,苦了自己的孩子。可是王东说,生活中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他只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他从中也得到了快乐。

  分享会现场同学们踊跃提问 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褚楚 摄

  雷锋精神的传承,战火炮弹中的坚守,用自强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16年对无亲老人的赡养......

  向上向善的力量在这些青年的血液里流淌,向上向善青年用奉献与担当,肩扛起青春的使命和责任。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
姚增科在宜春市看望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
  本报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