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支持 沉甸甸的责任——首批“杰出人才”谈“万人计划”
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记者 华春雨)“巨大的压力”“沉甸甸的责任”……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于近日正式发布。入选该计划第一层次的“杰出人才”可谓处在“金字塔尖”。他们中的几位专家日前都表示,自己感受到很大压力与责任,同时也表示出对这项国家级人才计划的高度期待。
“抓住了人才,国家的发展才更有希望”
“万人计划”是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并行的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定位于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支持,总体目标是用10年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说起入选首批“杰出人才”,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总地质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在日前举行的“万人计划”专家座谈会上都表示,入选首批名单带给自己压力。
“非常荣幸能够入选首批‘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应该说我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当然这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刘忠范说。
同时,专家们还表示,自己此前的科研工作已经受益于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的支持,对国家实施这项人才计划,进一步为科研工作、为各类人才提供支持、创造良好环境表示赞同。
“我此前就是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的直接受益者。”刘忠范说,“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不过,如果把投入的量平均到每个人身上,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国家对人才工作加大投入肯定是应该的。”
“对于国家实施‘万人计划’我是赞同的。”周忠和表示,“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入选了才这样说,而是因为客观上,世界各国人才竞争在加剧,很多国家都提出了各类的人才计划,抓住了人才,国家的发展才更有希望。”
专家们表示,国家在实施“千人计划”的同时制定和启动“万人计划”,体现出国家对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同等重视、共同开发。
“‘万人计划’的实施对于国内的人才首先体现了公平。”周忠和说,因为很多国内的专家人才也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与很多入选“千人计划”的人才相比,不同的只是回国时间较早。
2008年以来,国家集中力量实施“千人计划”,迄今已分9批引进了33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千人计划”面向国际引进高层次人才,“万人计划”立足国内培养支持高层次人才,两个计划并行实施,协同推进。这两个计划是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牵头实施的我国两个重大人才工程,是“国字号”的“姊妹篇”。
该负责人介绍,为增进国内外人才的了解融合,体现对两种人才资源同等重视、共同开发,有关部门将对两个计划在多个方面进行统筹,提升计划实施整体效应。如工作统筹部署、协同推进。两个计划申报评审工作统一安排,专家咨询顾问会议一并召开,公示报批同步进行。再如,专家共同参与、交叉评议。让更多的“千人计划”入选者担任“万人计划”咨询顾问专家,更多的“万人计划”入选者担任“千人计划”咨询顾问专家等。
“期待‘万人计划’真正发挥推动科技进步作用”
在肯定“万人计划”的同时,几位入选杰出人才的专家还对这项国家级人才计划以及更好地推进科技进步等提出了更多的期待。
“国家在加大对人才工作投入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术团队、学术文化的建设,同时创造环境让人才能够真正安心搞科研。”刘忠范说,“对计划提出的建立科学家工作室、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举措十分期待,这个计划的实施刚刚开了个头,希望计划能够真正发挥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
对入选“万人计划”的人才,国家将制定政策、集中资源,给予特殊支持。其中,对于杰出人才,计划提出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给予经费保障,支持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
马永生同样对科学家工作室的提法十分关心。“科学家工作室具体怎么实施和构建是个新事物,还应该有具体的措施,团队如何组建好、运行好应该有一些指导。”他说。
周忠和则希望国家能在推动人才计划实施的同时,推进整个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方面的改革,从而使国家能对人才进行稳定、长期的支持,创造能让人才潜心从事科研工作的环境。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万人计划”旨在为各类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去浮躁之心,抑急功近利,不为虚名所累,不为喧嚣所扰,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勇攀科学高峰,奉献民族复兴。负责人还表示,随着我国各个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创新体制中的制约因素会逐步呈现出来,各方需协力协作、共破难题。
座谈会上,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相关部门正在就科研经费和项目申请的进一步简化、便利,以及为基础、前沿、战略性等课题研究提供稳定支持等研究制定新的办法,办法有望于近期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