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战场看军事装备:枪为古代军事科技的集大成者
原标题:枪:古代军事科技的集大成者
红缨枪
枪是百兵之祖。无论东西方,在战场上使用最广泛的近战兵器,无非刀枪两样。在很多传统武术爱好者心目中,枪被赋予了近乎神话的色彩。中国历史和民间传说中一系列战神级的人物,从霍去病到赵云,从岳飞到戚继光,从罗成到卢俊义,都是使枪的大高手。因其重要,枪的改良和发展也代表了历代军事科技的最高水平。
今天的刺刀源于古代的枪
武术历史和文化学者李通国指出,枪和矛都是主要用于刺杀的较长的兵器,形制基本相似。从源流上看,枪由矛因承而来并有着同样的功能。因此可以说,小说中善使“蛇矛”的张飞和林冲,也属于用枪一路的。
李通国指出,早在战国时期,工匠们就对制作兵器的铜锡含量作了定量的说明:戈戟受力比较复杂,对韧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兵刃中含锡量最低。大刃( 刀剑) 既需要锋利,也要求一定的韧性以防折断,所以含锡量比较高而又不太高。削杀矢比较短小,主要考虑锐利,所以在兵器中它的含锡量最高。化学家通过对古代兵器的研究,认为当时的成分配比规定和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是完全相合的。青铜合金规律的总结使古人在制作矛时已经能够定量的控制加入的锡含量的工艺,通过铸造和锻造技术,从而能够使矛头锋利又有一定的韧性。正是这些技术改变了矛的外观形状,夏商时代由于矛的硬度大韧性不足,为了保证矛的锋利,只能铸成扁平的矛头;到周时冶金技术已经制造有高脊的菱形矛头。这种有脊梁的矛头技术在枪头上仍然被沿用,即使在火器时代步枪的刺刀上仍继续着这种矛头技术,这说明了矛形技术在两周时期已经趋于成熟,矛形基本定型。
铁器的出现则强化了这种趋势。战国时期,人们已进一步掌握了块炼铁固态渗碳制钢的方法,于是钢质的矛、戟和剑等兵器才较多地出现于战争场合。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这个时期较多的铁制矛,经过检验,矛中确有以块炼铁渗碳的低碳钢制作的,有的还经过淬火,以增强刃部的硬度。还有一些是以块炼铁直接锻成的铁制品。战国末年,已有较多的钢铁兵器用于装备军队并用于实战,不过它还没完全取代青铜兵器。甚至西汉初期都仍有少量青铜矛装备在军队中,但到了汉武帝时期,钢铁兵器已经一统天下。
铁矛的形状与传统的铜矛出现较大差异,多呈体长而锋锐的形态。同时较多地使用近于剑形的特殊的阔刃铁矛,用于步兵格斗时,它可以装较长的柄,也可装短柄,与盾牌配合使用。古代的矛头和今天人们见到的步枪上的刺刀一样都有血槽,或者成三菱形或四棱形。这种形制的矛头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很普遍地在战场上应用。血槽和菱形技术作为矛的特征,一直沿用到现代步枪的刺刀技术。
“红缨枪”可防止手打滑
中国通俗文化中的枪,一般以“红缨枪”为人所知。在各种各样的绘画作品中,这种枪几乎是标配。从历史上看,也基本符合事实。李通国指出,中国长枪的特征,是在枪的下方栓有称作缨的枪穗。缨多用绒绳或兽毛制成,而且还特意染上红颜色。枪缨一是刺中敌人时,防止血顺着枪头流到枪杆,使手打滑;二是用以鼓舞战场士兵们的战斗士气,并有装饰作用。这和今天人们喜欢在军服上搞设计一样,要漂亮帅气,才能吸引爱美的年轻小伙子踊跃从军。白马缨枪,兽鍪红袍,想象一下就很如意郎君的样子。
枪杆可用木制也可以用竹制造。使用木作枪杆,则必须是硬制木料,而且在削制时,必须顺着木纹取料,否则,枪杆容易折断。用竹代木做枪杆,虽然比较轻便,但是竹软而易弯。过去军用的枪,都需要培育专门的林木以供制作枪柄之用。较为常见的是白蜡。好的枪柄用材需要不断地修建旁枝,防虫蛀,并且需要控制生长速度以供长时间生长,增加密实度和韧性等。军工业在任何时代都是投入最大的产业。
有高手用铁枪,铁枪不但可刺,还可利用自身的重量做打击兵器来使用,可以说兼具了“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的作用。由于铁枪很重,若无相当的气力,是绝对不能使用的,所以后代中真正用铁枪的很少。五代王彦章用铁枪,在枪史上可算得一个传奇。
枪成为战场上的王者,是与护甲的进步密切相关的。旧式的戈戟无法对付冲击迅猛而装甲精良的骑兵,而矛和枪就能做到。火器大量出现之后,只有枪和刀,是最后退出历史的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