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可以扶”研究让“错觉报道”现原形

19.10.2015  12:24

  10月16日,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应飞虎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其中提到2004年以来的149起因扶人引发纠纷的案例中“80%左右的案件真相最终被查明,冒充好人的撞人者32例,诬陷扶人者84例”,引发网友热议。应飞虎称研究始于2011年“小悦悦事件”,希望通过研究结果告诉大家,老人并非不能扶,真相几乎都会通过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浮出水面。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立法,给“好人”一个说法,给“坏人”应有的惩罚。(10月17日《北京青年报》)

  应飞虎教授围绕“假摔、碰瓷”讹诈、“撞人者冒充好人”的现象展开社会学研究,从概率分析的角度阐述依靠现代技术手段让“扶人真相”浮出水面有九成概率,一方面给做好事者吃了“定心丸”,为打消扶人风险顾虑提供了学理上的依据;同时呼吁尽快立法给讹人者应有的惩罚,以期为力挺见义勇为行为给予法理上的支撑。

  从应教授所收集的149个研究样本来看,这项几乎囊括了4年间所有扶人纠纷的研究标本主要来自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显然,媒体漫灌式的“选择性报道”和迎合式的“过滤性聚焦”持续关注小概率的“扶不起”事件,无限放大“罗生门”的恶性后果,最终让“老人倒了扶不扶?”的疑问逐渐演变成了“谈摔色变”和“不敢扶”的错觉,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无疑成了人心冷漠、道德滑坡的“催化剂”。

  那么,为了还原事实真相,厘清扶人后果,应飞虎教授通过4年的努力帮助公众拨开迷雾,让“扶不起”的幻像终于有了裂痕。有了学理依据和法理支撑足以打消扶人的顾虑,可若想彻底扭转社会风气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社会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爱最终靠的是道德上的自觉。其实这一点完全可以从应教授149个研究标本以外去探讨。

  人们清晰地看到,为了收集扶人纠纷案样本应飞虎教授可谓竭尽全力,尽管如此也只有区区149例而已。那么在这149例以外,因为搀扶他人而受到感谢、表扬的案例又有多少呢?可以说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有的可能受到了关注和报道,但更多这样的实例压根就没有人去报道,因为这样的消息已经是司空见惯,压根成不了“人咬狗”式的媒体焦点。如果将应教授的社会现象学研究跃升到媒体心理学研究,他的战果必然还会扩大。

  对于“希望相关部门尽快立法,给讹人者应有的惩罚”的呼声我表示十二分的赞同,同时针对媒体那些“逐臭迎合式”的报道,那等“撕裂错位性”的炒作,是否也应当给予法治上的规范呢?